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2021(南江小河职中21)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2021(南江小河职中21)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在2021年围绕“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强化技能培养,实现了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双提升。该校以农业技术、旅游服务、电子信息等特色专业为依托,构建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全年累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98.5%,本地就业占比超过85%,有效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引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等举措,逐步形成“立足巴中、辐射川陕”的职业教育品牌,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南	江县小河职业中学2021

一、办学定位与核心目标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始终秉持“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办学宗旨,2021年进一步明确“技能立校、产业兴校”的发展路径。通过对接南江县“生态立县、文旅强县”战略,重点布局现代农业、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群,形成与区域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体系。

年份核心专业匹配度本地产业覆盖率
202078%65%
202189%82%

数据显示,2021年专业设置与本地主导产业的匹配度提升11个百分点,尤其在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实现全覆盖,为县域经济提供了精准人才支持。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学校以“岗课赛证”融合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2021年新增智慧农业装备、农村电商直播等4个新兴专业方向,开发《南江黄羊养殖技术》《光雾山导游实务》等12门本土化教材。

专业类别2021年新增课程企业参与开发比例
现代农业8门75%
旅游服务6门68%
信息技术4门80%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联合开发课程,实践类课程占比提升至65%,学生“1+X”证书获取率达到92%,较2020年增长18%。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能力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2021年选派45名教师赴杭州、成都等地参与产教融合培训,聘请20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指标2020年2021年
双师型教师占比62%78%
企业兼职教师人数12人20人
教师企业实践时长人均32天人均56天

师资结构的优化显著提升了教学实效,学生技能竞赛获奖量同比增长40%,其中省级以上奖项增加至9项。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订单培养+定向就业”模式,与南江黄羊合作社、光雾山旅游公司等3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设“黄羊养殖班”“景区服务班”等定制班级。

就业去向2021年比例较2020年变化
本地企业就业85%+12%
跨区域就业10%-8%
升学深造5%+3%

毕业生留本地就业比例创历史新高,尤其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领域成为技术骨干,部分学生已成长为合作社负责人。

五、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学校投资800万元建成“秦巴山区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涵盖智能温室、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等设施,与南江县农科所共建产学研基地。

实训基地类型设备价值(万元)年实训人次
现代农业3201800
旅游服务2501200
信息技术2301000

通过“引企入校”模式,与京东家电、蜀乡旅行社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实训作品直接转化为商品价值超200万元。

六、社会服务与技术赋能

学校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全年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37期,覆盖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12个领域,培训人员人均增收4200元/年。

培训项目培训人次就业/创业率
新型职业农民1560人91%
乡村民宿运营820人88%
电商直播技能640人95%

针对县域主导产业需求,开发“黄羊疫病防控”“富硒茶叶加工”等专项培训课程,助力农户提升产业效益。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投入15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开发“云上小河”在线学习平台,实现理论课程100%数字化覆盖,实践课程虚拟仿真比例达35%。

信息化指标2021年数据较2020年提升
数字资源总量2.3TB+60%
在线学习活跃度日均1200人次+150%
混合式课程占比75%+28%

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解决山区学生分散、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教学断档等问题,教学满意度提升至94%。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学校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高端实训设备短缺、省外优质资源对接有限等问题。2022年计划通过以下路径突破瓶颈:一是争取省级“双优计划”专项资金;二是深化与成渝地区职业院校的结对帮扶;三是建设“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打造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联盟。

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的实践表明,县域职业教育需紧扣区域产业需求,以“小切口”服务“大战略”。通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融入创新链,职业学校可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未来需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山区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