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马尔康民族师范)

四川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马尔康民族师范)

四川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为使命的公办中等专业学校。该校扎根于川西北高原藏区,始终以“服务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双语师资”为核心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自1973年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川滇甘藏区输送了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育人才,其中超过80%的毕业生长期服务于高海拔农牧区学校,成为稳定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

四	川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

学校构建了以藏汉双语教育为主轴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藏文、彝汉双语、小学教育等12个专业方向,形成“文化课+职业技能+民族艺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通过“校地联合”模式,与周边30余所县乡中小学建立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学校将唐卡绘画、藏文书法、羌绣工艺等非遗技艺纳入选修课程,近五年培育非遗传承新生力量超400人。

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学校正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建成覆盖全校的智慧教学系统,开发藏汉双语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2023年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2%,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5%以上,在藏区基层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6年创建的马尔康初级师范班,1973年经四川省批准正式成立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国家“西部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单位,始终承担着为川西藏区九县一市培养本土化教师的任务。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政策支持
初创期(1956-1972)设立藏文师资短训班西南民族教育专项补助
建制期(1973-2000)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专《四川省民族教育条例》实施
拓展期(2001-2020)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攻坚
转型期(2021-至今)启动本科层次师范教育筹备乡村振兴师资培养计划

当前学校确立“三区三州”教育帮扶核心定位,重点面向海拔3000米以上乡村学校定向培养全科教师。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与28个县域教育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构建起“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二、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有藏文信息化处理实验室、民族音乐创编室等特色教学空间。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藏汉双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

类别数量覆盖率
多媒体教室86间100%
专业实训室23间生均2.1㎡
图书资源18万册含藏文典籍3.6万册
数字资源45TB双语教学数据库

对比同类民族师范学校,该校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具有显著优势。其藏文电子书刊保有量是甘肃合作民族师专的1.8倍,数字化教学平台覆盖所有年级课程,实现藏汉双语课件同步生成与在线共享。

三、专业体系与课程建设

学校构建“基础文理+民族技艺+教育实践”三维课程体系,形成“2+1+1”分段培养模式(2年基础学习、1年专业技能、1年岗位实习)。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技能证书
藏汉双语教育古代藏文文法、双语教学法普通话二级甲等
彝汉双语教育彝文文献选读、双语课堂管理彝语能力中级
艺术教育藏族民间舞、唐卡绘制技法艺术辅导资格证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一级证书

相较于传统师范院校,该校课程突出三大特性:一是语言类课程占比达45%,远超国家标准;二是实践课程采用“双导师制”(校内教师+基地名师);三是将高原适应性训练纳入体育必修模块。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本土培养”双轨机制,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现有特级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形成“汉族专家+藏族学者+彝族名师”的多元结构。

教师结构学历构成专业背景
高级职称占比41%硕士以上学历占37%
双语教师资质藏语达标率92%彝语达标率85%
年龄分布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68%教龄10年以上占53%

与青海玉树师范学校相比,该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近三年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选派23名教师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带动教学方式革新。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建立“成长档案-职业规划-跟踪服务”全周期管理体系,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8%。

年度毕业人数升学率基层就业比例
2019327人18%72%
2020342人21%69%
2021365人25%75%
2022389人28%78%
2023412人31%80%

数据显示,选择基层就业的学生中,94%进入乡镇中心校及以下单位,62%担任班主任或教研组长。通过“校友导师制”,建立覆盖全州的就业支持网络,有效提升新人职教师留存率。

六、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院,系统开展藏羌彝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将《格萨尔王传》说唱、觉囊派唐卡等濒危技艺纳入校本课程。

项目类别传承形式参与学生数
传统技艺师徒制工作室320人/年
口头文学采风实践课280人/年
民族节庆文化体验周全体学生
竞技展演技能大赛年均15场次

与四川音乐学院共建“民族音乐数字化实验室”,完成《羌族多声部民歌》等12项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学生创作的《藏汉双语校园剧》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学校构建“校-县-乡”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年均开展教师培训3000人次,教育扶贫项目覆盖12个原深度贫困县。

服务项目实施规模社会效益
国培计划年培训800人提升乡村教师资质
送教下乡年均120次覆盖偏远教学点47个
在线教育开通5个云平台服务牧区学生3200人
教材编译出版双语教材89种填补区域教学资源空白

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派出教师驻校帮扶累计达4200天,协助受援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其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八、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面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源结构变化,学校正推进三项改革:一是构建“大文科+强技能”课程群,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二是建设高原教育研究院,深化藏区教育生态研究;三是探索“3+2”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与康定师范学院共建人才立交桥。

挑战领域具体问题解决路径
生源质量优质生源外流明显设立“明珠奖学金”计划
师资迭代学科带头人断层风险实施“银龄学者”返聘工程
技术应用信息化教学转型滞后建设AR/VR虚拟教研室
文化适应牧区学生城市融入难开发生涯规划智能系统

通过建立“教学质量-就业反馈-社会评价”三元评估机制,学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最新省级督导评估中,其“民族地区师范生职业认同度”指标位列同类院校首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