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源大竹河职业中学作为川东北地区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县级职业中学,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发展方向。学校依托大竹河流域资源禀赋,重点开设农业技术、机械制造、旅游服务等特色专业,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和政策扶持,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根据2023年最新统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本地企业对口就业占比超75%,但在师资结构、实训设备更新频率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万源大竹河职业中学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万源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经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后更名为现名。学校地处川陕渝交界处,承担着为秦巴山区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办学定位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对接制造业转型”,形成“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双轨培养体系。
时间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85-2000年 | 农业技术中学阶段 | 培养基层农技员3000余人 |
2008-2015年 | 职教资源整合 | 增设机械制造、电子商务专业 |
2016-2023年 | 产教融合深化 | 建成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7个主打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获评市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双师型”教师团队和企业技师联合授课。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就业方向 |
---|---|---|---|
现代农业技术 | 植物生理学、智能农业装备 | 通威集团、蜀丰农业 | 农技指导、生态园区管理 |
机电设备维修 | 液压传动、CAD建模 | 达州钢铁、川煤集团 | 设备维护、生产线操作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民宿运营 | 巴山大峡谷景区 | 景区服务、文旅策划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4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实训设备总值突破3000万元,建有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4大实训中心,但高级技师占比仍低于全省中职校平均水平。
指标类型 | 数值 | 全省中职平均值 |
---|---|---|
师生比 | 1:18 | 1:22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22% | 18%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 15% | 12% |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45%左右,主要通过对口单招进入四川农业大学、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就业学生中,83%实现县域内就业,平均起薪达3500元/月,但跨省就业比例较同类院校低12个百分点。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1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年培训社会人员超2000人次。牵头组建的大竹河职教联盟覆盖周边15所中小学,但在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程度、横向科研课题数量等指标上仍显薄弱。
六、校园文化与特色项目
学校打造“秦巴工匠文化节”“田间课堂”等品牌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选修课程。学生社团覆盖率达90%,但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数量较五年前下降15%。
七、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新校区占地120亩,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和智慧教室,但生均教学设备值(4800元)仅为全省中职均值的75%。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尚未实现全流程覆盖,在线课程开发进度滞后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
八、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学校在山地农业、康养旅游等领域的专业布局迎来机遇。但受限于区位劣势和财政投入强度(生均拨款低于全省标准20%),在吸引优质师资、更新实训设备等方面面临持续压力。
总体而言,万源大竹河职业中学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承地方文化方面成效显著,但其发展受制于地理区位和资源获取能力。未来需强化政行企校协同机制,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办学能级,同时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改革,方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