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南坝职业技术学校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一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自2010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川陕革命老区地理优势,聚焦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旅游服务等产业需求,构建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设有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12个重点专业,其中省级示范专业3个。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专任教师18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通过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巴中南坝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巴中县农业技术中学,201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并迁址至恩阳区南坝新区。学校定位为“区域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服务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对接当地“文旅康养、绿色农业、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需求。
时间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2010-2015年 | 新校区建设与省级重点中专立项 | 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建成汽修、计算机实训中心 |
2016-2020年 | 省级示范校创建与专业群改革 |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通过省级评估,与通威集团共建实训基地 |
2021年至今 | 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 | 投入30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新增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岗课赛证”融通,推行“1+X”证书制度,覆盖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汽车维修等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现代农业技术 | 植物生理学、无土栽培技术、农业物联网应用 | 农作物植保员(中级)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新能源汽车构造、智能网联技术、钣金工艺 | 汽车维修工(高级)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民宿运营、研学旅行设计 | 导游资格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通过企业实践、技能竞赛、学历提升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5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30%。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开发校本教材14部。
教师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专任教师 | 185 | 85.6% |
双师型教师 | 120 | 64.8% |
高级职称教师 | 42 | 22.7% |
企业兼职教师 | 65 | 30.2%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一园三中心”实训体系,包括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和旅游服务实训中心。校内实训设备总值达8500万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实训平台、无人机植保实验室等处于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与京东物流、巴中文旅集团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个。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升学+就业”双通道培养体系,近三年高职单招录取率达78%,直接就业学生对口率达82%。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与比亚迪、通威太阳能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23届毕业生平均起薪4200元/月,较全省中职均值高15%。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6.8% | 97.5% | 98.2% |
对口就业率 | 79.2% | 81.5% | 82.3% |
升学率 | 68.5% | 72.3% | 78.1% |
六、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学校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承接“雨露计划”等扶贫项目,累计培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200余人。组建科技特派团,为周边乡镇提供果蔬种植、电商直播等技术服务,助力恩阳区创建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七、办学特色与创新举措
学校创新“红色文化+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将川陕苏区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开发《川陕革命根据地史》《红色工匠精神》等校本课程,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成果置换学分。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学校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迭代速度不匹配、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等挑战。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学校正积极申报“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拟投资1.5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群,力争打造西部革命老区职业教育改革样板。
面向未来,巴中南坝职业技术学校需持续深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