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职业高级中学方老师是一位兼具教学实践能力与教育创新意识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其教学生涯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校企双师制”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方老师主导开发的《智能设备维护》《工业互联网基础》等校本教材被纳入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库,所指导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率达78%,其中2022年更是包揽四川省职业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前三名。在德育层面,其创立的“职业素养积分银行”制度,通过量化考核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软性指标转化为可追踪的成长档案,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一、教学成果与数据对比
年份 | 所带班级 | 升学率 | 技能证书通过率 | 企业定向就业率 |
---|
2020 | 机电201班 | 67% | 82% | 45% |
2021 | 物联网211班 | 79% | 93% | 68% |
2022 | 智能制造221班 | 89% | 97% | 82% |
2023 | 工业互联网231班 | 92% | 98% | 76% |
二、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教材名称 | 开发时间 | 应用范围 | 创新点 |
---|
智能设备维护实务 | 2019-2020 | 四川省中职院校 | 融入AR远程协作教学模块 |
工业互联网基础 | 2021-2022 | 西部三省职教联盟 | 对接华为1+X证书标准 |
职业素养养成手册 | 2020-2021 | 本校全专业 | 量化行为指标与岗位需求挂钩 |
三、学生技能竞赛指导成效
赛事名称 | 参赛年份 | 获奖级别 | 指导策略 |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 | 2021 | 二等奖 | 采用企业真实项目场景训练 |
四川省智能制造挑战赛 | 2022 | 一等奖(团队) | 引入AI故障诊断模拟系统 |
西南地区工业互联网创新赛 | 2023 | 金奖 | 校企联合制定竞赛方案 |
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方老师主导构建的“三阶递进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显著特色:第一阶段与企业联合开发《岗位认知实训教程》,通过VR技术实现虚拟岗位体验;第二阶段开展“学期工”项目,学生在企业完成真实生产任务并计入学分;第三阶段实施“订单班”培养,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该模式使合作企业由2018年的12家增至2023年的27家,覆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6大产业领域。
五、德育工作创新实践
其创建的“职业素养发展中心”包含三大维度:
- 品德银行:将志愿服务、诚信行为等转化为“素养积分”
- 技能公社:通过技能交换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 职场剧场:模拟企业情境进行职业礼仪实训
,该体系使违纪率从2019年的11%降至2023年的2.3%,毕业生获用人单位“职业态度”好评率提升至94%。
六、教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主持完成的《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研究》获四川省教改项目一等奖,研发的“技能矩阵评估模型”被省教育厅采纳。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构建》引发行业广泛讨论。开发的“设备故障诊断虚拟仿真系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七、教师团队建设贡献
作为机电工程专业教研组长,牵头制定《青年教师阶梯培养计划》,通过“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新入职教师”三级传帮带机制,培养出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教学能手5名。其团队开发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资源包在川陕渝高职院校推广使用,累计培训教师320人次。
八、社会服务与行业影响
担任县乡村振兴局特聘技术顾问期间,完成《县域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为3个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改造方案。主审的《农村机电设备维护员》培训标准成为省级劳务品牌培育教材,近三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超2000人次,助推当地就业率提升15个百分点。
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发展,方老师构建了“教学-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职教新模式。其经验表明,中职教育改革需把握产业转型脉搏,将教学活动深度嵌入区域经济发展链条。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区域职教集团化办学,以及“数字孪生+元宇宙”技术在职教领域的创新应用,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