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广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立足川北、辐射西南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特色,紧密对接区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求,构建了“电子信息+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专业体系。作为广元市唯一信息技术类高职院校,其区位优势显著,依托川陕甘结合部产业转型机遇,形成了“政校企协同育人”的鲜明办学模式。近年来,学院通过“三阶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80%以上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产业就业,成为支撑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94年创建的广元电子工业学校,2005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入选教育部“1+X”证书试点单位。现拥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大数据与会计”“数字媒体技术”三大标杆专业群。办学定位聚焦“数字中国”战略,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数字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
年份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效 |
---|---|---|
2005-2010 | 基础能力建设期 | 获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2015-2019 | 产教融合深化期 | 建成华为ICT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 |
2020-至今 | 数字化转型期 |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套 |
二、地理区位与产业联动
学院坐落于广元市利州区雪峰教育园区,地处川陕甘结合部核心区域。半径150公里范围内覆盖广元经开区、绵阳科技城、成都天府新区三大产业带,与京东方、中核集团等23家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定向”培养机制。2022年数据显示,67%的实习岗位来自广元市“5+N”工业体系,实现专业链与锂电池、智能装备等本地产业链深度耦合。
产业领域 | 合作企业 | 年度接收实习生数 |
---|---|---|
电子信息制造 | 四川英杰电气、广元芯盛科技 | 342人 |
数字经济服务 | 阿里巴巴(广元)客服中心、软通动力 | 215人 |
智能制造 | 中煤机械、蜀塔重工 | 189人 |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28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32%。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开发《工业互联网技术》《区块链应用》等特色课程47门。2023年教学数据显示,实践课程占比达58%,学生人均参与项目化实训3.2个/学期。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
---|---|---|
人工智能技术 | Python编程、机器学习基础、智能终端开发 | 91.2%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实务、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实务 | 88.7%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电机驱动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故障诊断 | 85.4% |
四、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现有专任教师36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7.2%,“双师型”教师达68.5%。建有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4%。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出版《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新型教材11部。
五、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投入1.2亿元建成智能制造、云计算等6大实训中心,设备总数达8700台套。其中虚拟仿真实训室可模拟工业4.0生产线场景,XR混合现实设备覆盖率达70%。与广元市共建的“秦巴山区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量突破8000人次。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6%,专业对口率81.3%。就业地域分布显示,62.8%留在四川省内,其中广元本地吸纳率较五年前提升19个百分点。专升本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23%以上,合作本科院校涵盖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7所高校。
七、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1.2万人次,承接广元市公务员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等政府项目。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班”,累计输送国际化技术人才47名。开发《川北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等省级科研项目,形成“非遗+数字技术”特色服务品牌。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调整压力(传统工科占比仍达58%)、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仅41%)等挑战。但“十四五”期间广元建设西部重要的铝基材料产业基地、零碳产业园区等规划,为学院在低碳技术、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专业拓展提供战略机遇。
该学院通过持续深化“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已形成区域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标杆效应。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专业集群与产业变革的动态适配能力,在智能制造、数字文旅等新兴领域打造特色品牌,为川陕甘结合部产业振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