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德阳广汉职业技术学校(广汉职校)

德阳广汉职业技术学校(广汉职校)

德阳广汉职业技术学校是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一所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学校依托广汉深厚的工业基础与农业资源,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并与当地产业园区深度联动。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省级重点专业3个、实训基地5个,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本地企业对口就业占比达75%。学校注重“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京东方、通威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同时开设“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德	阳广汉职业技术学校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8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畜牧兽医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方向”的三维架构,例如数控专业设置CAD/CAM、工业机器人操作等12门核心课程,并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合作企业对口就业率
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图、数控编程、模具设计中国二重、东方电气92%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数据分析京东西南仓、拼多多89%
畜牧兽医动物病理、养殖场建设、饲料配方铁骑力士牧业85%

对比发现,工科类专业因本地制造业需求旺盛,课程更新频率更高(每2年迭代一次),而农业类专业更侧重传统技艺传承。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专业均要求取得“1+X”证书(如数控铣削、网店运营等),2023年证书获取率达91%,显著高于全省中职平均水平。

二、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11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7%。通过对比三类教师群体发现,骨干教师多集中在重点专业,但年轻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不足问题突出。

教师类别人数高级职称比例企业实践时长
专业带头人15100%年均4个月
骨干教师4260%年均2个月
新入职教师385%累计不足1月

数据显示,专业带头人全部具备企业挂职经历,但新教师缺乏系统化培训体系。学校虽与德阳技师学院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但工学交替制度执行率仅45%,导致部分教师难以跟进产业技术升级。例如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师中,仅有28%掌握电池检测维修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三、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4大实训中心,设备总资产达3800万元。其中,与京东合作的智能仓储实训室配置AGV机器人、WMS系统等先进设备,但部分专业设备更新滞后问题明显。

实训类别设备数量单价(万元)更新周期
数控机床32台15-258-10年
电商直播设备18套3-53-5年
农业无人机6架8-125-7年

对比显示,对接新兴行业的电商设备更新速度远超传统工科设备。学校虽引入企业捐赠设备(如通威太阳能板检测系统),但维护资金缺口达年均80万元。产教融合方面,与17家企业签订协议,但深度合作(如联合研发、师傅带徒)仅占35%,多数仍停留在参观实习层面。

四、学生发展路径分析

学校构建“就业+升学”双通道,2023年升学率38%,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通过对比升学与就业学生特征发现,升学群体更集中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

发展路径目标群体典型院校平均月薪
高职单招文化课+专业技能优秀者四川工程职院、成都农业科技职院4500元
企业订单班动手能力强学生格力电器、京东方5200元
自主创业农村电商专业学生拼多多乡村店主6500元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升学的学生中,72%来自县城初中生源,而就业学生65%为农村户籍。学校虽设立“专升本”辅导班,但专业课与文化课衔接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因数学、英语基础薄弱放弃升学。创业扶持方面,仅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店运营》必修课,其他专业缺乏系统培训。

五、区域经济适配性研究

广汉市作为全国百强县,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农业为三大支柱产业。学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匹配度达82%,但在新兴产业对接上存在滞后。

产业领域本地企业需求学校专业覆盖人才缺口方向
高端装备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维护√ 数控技术应用精密检测技术员
新能源光伏组件生产、储能系统安装△ 电子技术应用(部分课程)锂电工程师
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设备操作、农产品电商√ 畜牧兽医+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分析师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产业人才培养上优势显著,但对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响应不足。例如,本地锂电池企业急需的IE工程师岗位,学校尚无对应课程模块。此外,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媒体营销、智慧物流等岗位,现有专业课程覆盖率不足40%。

六、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推行“德育银行”制度,将行为表现量化为“道德资产”,但实施效果呈现两极分化。对比不同年级管理策略发现,一年级侧重习惯养成,三年级强化职业素养。

65%83%
管理维度考核指标奖惩机制学生满意度
日常行为出勤、仪容仪表、内务评分积分兑换实训机会78%
技能竞赛参赛次数、获奖等级优先推荐就业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时长、企业评价计入毕业学分

高年级学生对“德育银行”认可度较低,认为过度强调量化指标抑制个性发展。心理辅导方面,专职心理咨询师仅2人,师生比达1:700,难以应对青春期心理问题。部分班主任反映,农村户籍学生因家庭变故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年均3-5起,需加强家校联动机制。

七、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但培训结构有待优化。对比各类培训发现,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短期培训占比过高,而企业定制培训深度不足。

3-5天9001个月3006个月
培训类型人次课程时长取证率
农业技术推广180092%
电工证考前培训85%
企业新型学徒制78%

数据显示,短期培训虽覆盖面广,但技术含量有限。与企业合作的学徒制培训中,课程开发由学校主导占比70%,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例如,为某机械厂定制的数控编程培训,理论课时占比仍达60%,学员上岗后仍需企业二次培养。社区教育方面,老年大学课程仅限于书法、舞蹈等,未充分挖掘职业学校资源特色。

八、数字化转型挑战与机遇

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平台,但实际应用效能不足。对比三项核心指标发现,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于行政管理信息化。

100%95%在线学习80%
应用场景覆盖率师生使用率主要障碍
教务管理功能完善
资源碎片化

疫情期间暴露出线上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教师自制课件占比高达75%,缺乏行业标准。在智能制造专业教学中,仅有15%的课程运用VR/AR技术,远低于发达地区职校40%的平均水平。数据安全方面,校企共享的教学云平台尚未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未来需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建设区域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系统、构建教师信息化能力认证体系。

面对产业升级与教育变革的双重挑战,德阳广汉职业技术学校需在保持本土化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加速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建议建立“专业预警-课程更新-师资迭代”的闭环系统,例如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需求,可在电子技术专业下增设光伏材料方向模块。同时,深化与本科高校的“3+4”贯通培养试点,破解中职生升学断层困境。在社会服务领域,可探索“技能扶贫+产业孵化”新模式,将农业技术培训与特色农产品电商相结合,形成乡村振兴闭环生态。数字化转型方面,应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优先建设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中心和农业物联网实训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降低高危实训成本。唯有持续强化“立足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定位,方能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实现特色突围。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