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刘建民教授是该校教育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信息化教学与智能教育研究。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河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他在教育技术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研发的“智慧课堂动态评价系统”被教育部纳入全国中小学信息化装备推荐目录。其团队构建的“三维度教育大数据模型”填补了区域性教育质量监测的技术空白,相关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刘建民首创“双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12项。其学术影响力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主导的“京津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计划”推动区域内300余所学校完成数字化转型。
一、个人背景与学术历程
刘建民1965年生于河北石家庄,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后进入河北师范大学任教,2005年取得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其学术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90-2000年聚焦电化教育理论建构,2005-2015年转向教育信息化工程实践,2018年至今主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智能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现代教育技术》期刊编委。
时间阶段 | 研究方向 | 标志性成果 |
---|---|---|
1990-2000 | 电化教育理论体系 | 主编《现代电化教育教程》(1998) |
2005-2015 | 教育信息化架构 | 开发省级教育资源平台(2012) |
2018-至今 | 智能教育算法 | 提出情感计算建模方法(2021) |
二、学术研究与创新成果
在教育神经科学交叉领域,刘建民团队研发的“多模态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实现教学场景下微表情识别准确率92.7%,超出行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提出的“教育数字孪生”概念被纳入《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报告(2023)》。近三年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括:
项目名称 | 立项机构 | 经费(万元) | 研究周期 |
---|---|---|---|
智能教育场景重构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5 | 2020-2023 |
教育大数据隐私保护机制 |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 120 | 2019-2022 |
乡村学校数字治理模型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 15 | 2021-2024 |
三、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建民创建“产学研用”四维联动培养体系,其指导的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100%,30%进入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从事教育产品研发。2019年发起的“燕赵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4.2万人次,该项目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服务项目 | 覆盖范围 | 实施效果 |
---|---|---|
县域教育信息化评估 | 河北省11个地市 | 诊断问题学校327所 |
智慧校园标准制定 | 京津冀协同示范区 | 发布行业标准6项 |
教育扶贫专项行动 | 太行山区28个县 | 建设云教室135间 |
通过构建“理论突破-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的创新链条,刘建民团队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模式。其研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雄安新区30所试点学校应用,使个性化学习覆盖率提升40%。未来规划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已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280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