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幼师专科学校作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以“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基层教育”为办学宗旨,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师范教育特色。学校依托凉山彝族自治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构建了以学前教育为核心,融合民族艺术、双语教育等方向的专业体系,为西南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儿教师。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出“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在民族地区教育帮扶、非遗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学校在高端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区域限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西昌幼师专科学校前身为1952年创建的四川省立西昌师范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专注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专科院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凉山、辐射西南、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形成“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三大核心特征。
时间阶段 | 关键发展事件 | 办学层次 |
---|---|---|
1952-1999年 | 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开设彝汉双语师资班 | 中等师范 |
2000-2005年 | 转型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增设艺术教育专业 | 专科教育 |
2006年至今 | 升格幼师专科学校,重点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群 | 高等专科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学前教育产业链构建专业集群,形成“1+N”特色专业体系。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另设早期教育、音乐教育(幼儿方向)等延伸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彝族漆器、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模块,开发《民族地区幼儿园游戏设计》《双语绘本教学》等特色教材。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民族特色课程 |
---|---|---|
学前教育 | 学前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儿童行为观察 | 彝汉双语教学法、民族音乐舞蹈创编 |
早期教育 | 婴幼儿发展评估、亲子活动设计 | 凉山民俗文化认知、儿童营养膳食(民族版) |
音乐教育 | 乐理与视唱、幼儿歌曲创编 | 彝族月琴演奏、苗族飞歌技法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高校导师+幼儿园名师”的协同培养机制,打造适应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的师资团队。截至2023年,教职工总数达385人,其中具有民族地区从教经历的教师占比62%,形成“理论+实践”复合型教学能力。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民族地区从教经验 |
---|---|---|---|
教授/副教授 | 87 | 22.6% | 100%具备民族地区支教经历 |
讲师 | 198 | 51.4% | 85%参与过民族地区园所调研 |
双师型教师 | 124 | 32.2% | 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及职业技能证书 |
四、教学设施与实践基地
学校建有“教学-实训-研发”三位一体的实训中心,重点打造民族地区幼儿园情景模拟实训室。与凉山州12个县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定点实习+定向就业”长效机制,实现实践教学覆盖率100%。
类别 | 数量 | 功能特色 |
---|---|---|
校内实训基地 | 23个 | 含彝族传统游戏室、双语绘本馆等特色场馆 |
校外实践基地 | 68所 | 覆盖凉山州所有深度贫困县幼儿园 |
虚拟仿真中心 | 5个 | 包括民族地区家园共育虚拟场景等项目 |
五、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学校年均招生规模稳定在12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85%以上通过“特岗计划”或定向培养项目服务于民族地区。2023届毕业生中,留在凉山州从教比例达76.3%,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年份 | 招生数 | 毕业生数 | 民族地区就业率 |
---|---|---|---|
2020 | 1185 | 976 | 74.8% |
2021 | 1232 | 1012 | 78.2% |
2022 | 1308 | 1065 | 81.5% |
2023 | 1260 | 1098 | 83.7% |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校聚焦民族地区教育痛点,近五年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47项,其中《彝汉双语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通过“校地共建”模式,为凉山州培训幼儿园骨干教师3200余人次,助力当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89%。
七、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学校将彝族火文化、毕摩文化等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民族教育博物馆,开发《民族玩教具制作》等校本课程。每年举办“彝族年”“火把节”主题文化周,形成“技能展示+文化传承”双轨并行的育人氛围。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学校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对此,学校启动“候鸟专家”计划,柔性引进东部高校退休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西昌幼师专科学校通过六十余载的积淀,已发展成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标杆院校。其“扎根凉山、服务基层”的办学实践,为破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学校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