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四川省阿坝州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川阿坝威州民师校)

四川省阿坝州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是藏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的使命。该校始建于1974年,历经多次转型与发展,现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地区师资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服务藏区、扎根基层”,通过双语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等特色模式,为高原地区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教育人才。学校地处汶川县威州镇,依托岷江流域的地理优势,构建了辐射川西高原的教育网络,在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川省阿坝州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4年创建的威州师范学校,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异地重建,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始终聚焦“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摇篮”,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三位一体,形成了以藏族、羌族为主体,覆盖彝、汉等多民族的育人体系。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重心
初创期(1974-1999)设立初中起点三年制师范班基础文理学科师资培养
扩张期(2000-2012)增设艺术、计算机等专业多元化技能型师资培育
转型期(2013至今)获评国家级重点职校产教融合与民族技艺传承

二、地理区位与辐射范围

学校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地处川西交通枢纽,距成都140公里,是九环西线重要节点。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配备抗震设防标准校舍。服务范围覆盖全州13县,重点辐射马尔康、理县、黑水等藏族聚居区,兼顾甘孜、青海交界地带。

指标威州民族师范凉山民族师范甘南师范
海拔高度850米1800米2600米
年均气温13.5℃16.2℃3.8℃
最远服务半径450公里380公里600公里

三、师资结构与民族特色

现有教职工1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民族教师占比72%,涵盖藏、羌、彝等少数民族。实施“师徒制”培养模式,老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确保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

类别人数占比年均培训时长
汉族教师4027.4%80小时
藏族教师6544.5%120小时
羌族教师2114.4%90小时
其他民族2013.7%70小时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开设12个专业,形成“师范教育+民族文化+现代职教”三维架构。核心课程包括藏汉双语教学法、高原教育学、羌绣工艺等。学前教育专业实施“1+2”分段培养,第一年基础教学,后两年分赴州县幼儿园顶岗实习。

  • 重点专业:学前教育(省级示范)、藏汉双语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
  • 特色课程:唐卡绘制、藏文书法、羌族羊皮鼓制作
  • 实践环节:每学期安排2周高原牧区教育见习

五、学生构成与升学就业

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800人左右,藏族学生占68%,农村户籍比例达9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其中85%进入州县中小学任教,10%考取西藏、青海等地公务员。升学渠道畅通,每年约有15%学生通过对口高考升入四川民族学院等本科院校。

六、教学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建有藏文信息化实训室、高原环境模拟教室等特色场所。图书馆藏有藏汉文图书12万册,其中《大藏经》等珍本文献500余卷。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85%,开发藏语智能教学系统,实现远程双语教研。

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聘请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将“羌历年”等传统节庆纳入校本课程,组建锅庄舞队、唐卡工作室等社团。开发《藏族史诗选读》《羌族建筑技艺》等活页式教材,年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60余场次。

八、社会服务与对口支援

承担“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年均培训2000人次。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建立东西部协作机制,实施“名师轮岗计划”。援建甘孜州石渠县帐篷学校,疫情期间向高原牧区捐赠平板电脑300台,保障线上教学不断线。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四川省阿坝州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已构建起适应高海拔农牧区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其“双语+技能”的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但在产教融合深度、专业现代化改造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加强与内地职业院校的结对共建,引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教学效能,同时深化藏族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接轨现代职教间寻求更大平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07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