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教育底蕴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成立的乡村师范科,历经多次更名与改制,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南充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该校以师范教育为特色,长期承担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培养任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约4000人,开设15个专业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占比超过70%。校园占地20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省级标准化实训基地。在办学定位上,该校坚持“立足师范、多元发展”的路径,既保留传统师范优势,又拓展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新兴专业,形成“师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尤其在川渝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肇始于1937年设立的乡村师范科,先后经历川北乡村建设学院师范部、南充县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2006年定名为现校名。作为四川省首批标准化建设达标的中等师范学校,其核心定位始终围绕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现已形成“师范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补充”的双轨制办学体系。
发展阶段 | 时间范围 | 关键事件 |
---|---|---|
初创期 | 1937-1950 | 设立乡村师范科,培养初级教育人才 |
扩建期 | 1951-1985 | 更名为南充县师范学校,增设中师专业 |
转型期 | 2006-至今 | 升级为市级师范学校,拓展非师范专业 |
二、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核心,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目前开设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两类学历教育,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应用等15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示范专业5个,形成“师范为体、职教为翼”的特色架构。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培养方向 | 就业领域 |
---|---|---|---|
师范类 | 学前教育 | 幼儿园教师 | 基础教育机构 |
师范类 | 小学教育 | 全科教师 | 乡镇小学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 | IT技术支持 | 互联网企业 |
三、师资力量结构
现有教职工217人,其中专任教师18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42%,硕士研究生学历占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另有特聘教育专家12人。近年通过“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等项目强化师资建设,形成“理论+实践”复合型教学团队。
职称结构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教师 | 28 | 12.9% |
副高级教师 | 67 | 30.4% |
中级职称 | 94 | 43.3% |
初级职称 | 40 | 18.4% |
四、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课堂+实训+实习”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校内建有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智能钢琴教室等32个实训场所,与36所中小学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推行“1+X”证书制度,近三年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7项,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82%以上。
五、校园基础设施
校区规划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大功能板块,配备400米标准塑胶跑道、数字化图书馆(藏书15万册)、智慧教室45间。学生公寓实现空调、热水全覆盖,实训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其中虚拟现实教学系统、数码钢琴等现代化设备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六、学生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升学就业双通道”特征,每年约35%学生通过对口高考升入高等院校,65%进入基础教育单位或企业就业。学校与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3+2”贯通培养项目,与深圳幼教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七、社会服务能力
承担国培计划、川东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项目,年培训规模超5000人次。组建“教育扶贫服务队”对口支援偏远地区学校,开发《乡村教师教学指南》等特色课程包。疫情期间开通“云教研”平台,惠及3万余名在职教师。
八、发展挑战与展望
当前面临中职招生规模收缩、师范生就业竞争加剧等压力。学校正通过建设“智慧师范”数字平台、开发老年教育等新专业方向寻求突破。未来计划申办幼儿保育等专科专业,探索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川渝结合部基础教育人才供给高地。
经过八十五年的积淀与发展,南充师范学校已形成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和区域影响力。其“扎根基层、服务教育”的办学传统,与“开放创新、多元发展”的新理念相结合,正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尽管存在生源结构单一、专业拓展受限等挑战,但凭借深厚的师范底蕴和持续的创新实践,学校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领域仍保持着独特优势,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持续输送优质师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8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