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作为一所以外语、外贸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立足国际化办学特色,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广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育人平台搭建、师资队伍优化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思政课程创新性强,如依托多语种优势开设“国际视野下的思政课”,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与家国情怀。同时,学校通过党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途径,强化学生的价值引领。总体而言,广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特色鲜明,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爱国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广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广外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明确以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校结合外语外贸院校特点,强调思政教育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拓展全球视野,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标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制定阶梯式教育目标。例如,低年级侧重基础理论教育,高年级侧重实践能力与国际素养培养。
- 学科融合:推动思政课程与外语、经贸等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如开设“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引导”等特色课程。
- 国际化导向:通过双语思政课、国际组织实习等项目,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特色
广外构建了“必修+选修+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课程内容创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双语解读”“全球治理与中国担当”等特色课程,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学。
- 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辩论赛等形式,增强课堂互动性。例如,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探讨全球议题,深化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 多语种教学资源:依托外语优势,开发多语种思政教学素材,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成效
广外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形成了“校内+校外”“国内+国际”的立体化实践平台。- 红色教育基地合作: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研学。
- 国际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广交会、国际论坛等涉外活动,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 创新创业融合:设立思政类创新创业项目,如“乡村振兴多语种服务团”,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互为促进。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支撑
广外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引培结合提升教学水平。- 高层次人才引进: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强化科研攻关能力。
- 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思政教师赴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 教研一体化:设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近年来多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五、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
广外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思政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 品牌活动打造:举办“中华经典外语诵读”“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等主题活动,增强文化认同。
- 新媒体矩阵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传播思政内容,如“广外思政微课堂”覆盖超万名学生。
- 学生自治参与:发挥学生会、社团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策划思政类活动,如“青年说”时事论坛。
六、评价反馈机制的完善
广外建立了多维度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学生评教:每学期开展思政课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第三方评估:引入专家团队对思政成效进行综合测评,形成改进建议。
- 成果追踪:通过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分析思政教育的长期影响。
七、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广外思政教育成效显著,但仍需应对国际化环境下多元文化冲击、学生个性化需求增长等挑战。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时代性,例如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思政教学、深化“课程思政”全覆盖等举措,持续提升育人质量。 广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时俱进,以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为己任,通过系统性设计和特色化实践,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