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海南东方新丝路职业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必修+选修+专题”的立体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以《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融入行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内容;选修课开设了“海南自贸港建设与青年担当”“一带一路文化通识”等特色模块,激发学生兴趣;专题教育则聚焦时事热点,如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分析等,确保理论教学的时效性。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积极探索创新:
- 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自贸港政策、企业伦理等现实问题引入课堂;
- 引入信息化手段,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拓展思政教育资源;
- 开展“思政+专业”融合课例评选,鼓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二、实践育人机制与特色活动
该校注重通过实践深化思政教育效果,形成了“校内+校外”“常规+特色”的双轨实践体系。校内依托党团组织,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校外则与海南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如五指山革命根据地、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等)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实地研学。此外,学校结合“新丝路”办学定位,开展“自贸港企业行”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一线理解国家战略。
亮点项目包括:
-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学生团队赴海南贫困县开展电商助农实践;
- “一带一路文化周”: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展示沿线国家人文风貌,拓宽国际视野;
- 志愿服务常态化:累计注册志愿者超2000人,年均服务时长逾1万小时。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支撑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思政教师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0%,并聘请行业劳模、企业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海南省思政课教学比赛、骨干教师培训,近年获省级教学奖项3项。科研方面,设立校级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结合海南区位优势开展研究,如“自贸港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等课题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四、校园文化与网络思政阵地
校园文化以“丝路精神”为内核,打造了“一廊一馆一品牌”:思政文化长廊展示党的奋斗历程;校史馆突出服务“一带一路”的办学历程;品牌活动“新丝路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开讲。网络思政方面,运营“东方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微党课、学生实践vlog等内容,单篇最高阅读量破万,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生态。
五、成效评估与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有启发性”,90%以上参与过实践活动的学生表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比例逐年上升,2023年达在校生人数的25%;毕业生在海南本地就业率超70%,多数投身旅游服务、跨境电商等自贸港重点领域,反映出思政教育对职业选择的积极引导。
六、不足与改进方向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偏小,师生比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仍显生硬;实践基地覆盖面有限,国际化实践项目较少。未来计划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发校本特色教材、拓展与东盟国家院校的合作等举措持续完善。
总体而言,海南东方新丝路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地域发展与职业教育需求,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职业操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送了一批兼具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