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启全作为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的核心骨干教师,其专业素养与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他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将汽修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学生技能掌握效率。在校企合作领域,主导开发的“订单式培养”项目覆盖12家企业,累计输送技术人才超800人,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其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虚拟仿真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被纳入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库。作为巴蜀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培养青年教师23人,其中4人获市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在社会服务层面,牵头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累计培训4600余人次,带动区域汽修行业产值增长15%。其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轨迹
冉启全自2008年进入宣汉职业中专学校以来,历经三个阶段职业跃迁:
发展阶段 | 时间跨度 | 核心事件 | 成果产出 |
---|---|---|---|
教学技能积累期 | 2008-2012 | 参与校本教材开发、技能竞赛指导 | 出版《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校本教材 |
专业建设突破期 | 2013-2017 |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省级示范专业 | 获评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
产教融合深化期 | 2018-至今 | 组建巴蜀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发虚拟仿真系统 | 取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二、教学创新成果与方法论
通过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成效突破性提升:
创新维度 | 实施路径 | 量化指标 | 行业对标 |
---|---|---|---|
教学模式 | 理实一体化+项目驱动教学 | 学生实操考核优秀率提升42% | 高于全国中职院校平均35%水平 |
资源建设 | 虚拟仿真系统+AR辅助教学 | 实训耗材成本降低65% | 达到教育部数字化转型标杆校标准 |
评价机制 | 过程性考核+第三方认证 | 双证获取率达91.7% | 超越四川省中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
三、技能竞赛与荣誉体系
近十年带领学生参与各级技能竞赛形成阶梯式荣誉矩阵:
赛事级别 | 获奖数量 | 指导策略 | 行业影响力 |
---|---|---|---|
国家级 | 3金2银(近五年) | 模块化集训+心理抗压训练 | 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案例库 |
省级 | 14项一等奖 | 岗位情景模拟训练法 | 推动四川省汽修赛项评分标准修订 |
市级 | 27项冠军纪录 | 设备盲操特训方案 | 建立达州市中职技能竞赛培训标准 |
四、校企合作项目图谱
构建“四层递进”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合作层级 | 典型企业 | 合作模式 | 年度效益 |
---|---|---|---|
战略协同 | 比亚迪、吉利集团 | 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 年输送技术人才200+ |
技术攻关 | 川渝汽车检测机构 | 横向课题研发(6项) | 产生经济效益380万元 |
资源共享 | 达州通川车管所 | 实训设备共建共用 | 节约设备采购资金120万 |
定向培养 | 本地4S集团 | 现代学徒制试点 | 学徒月均补贴提升至3500元 |
五、科研转化与技术应用
形成“专利-标准-产品”技术转化链条:
成果类型 | 代表性项目 | 转化方式 | 应用范围 |
---|---|---|---|
发明专利 | 动力电池均衡系统 | 技术转让(3家企业) | 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 |
实用新型 | 车载故障诊断仪 | 校企合作量产 | 西南地区职教院校 |
技术标准 | 智能网联汽车实训规范 | 行业白皮书发布 | 川渝滇黔中职院校 |
六、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打造“三位一体”社会培训体系:
服务对象 | 培训规模 | 核心课程 | 经济带动 |
---|---|---|---|
农村转移劳动力 | 2300人次/年 | 基础维修技能培训 | 人均增收4200元/月 |
退伍军人再就业 | 876人(累计) | 军地两用技术培训 | 就业率100% |
企业在职提升 | 1500工时/年 | 智能诊断技术研修 | 企业效率提升18% |
七、师资团队建设成果
通过“导师制+项目制”培育教学团队:
培养项目 | 参与人数 | 能力提升方向 | 认证成果 |
---|---|---|---|
青年教师轮岗计划 | 18人 | 课程开发与信息化教学 | 7人获省级信息化赛课奖项 |
产业教授引进计划 | 5人(企业专家) | 实践教学与技术前沿对接 | 开发4门企业定制课程 |
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 32人次 | 课程思政与教学设计 | 省赛获奖作品3件 |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与教育变革的双重压力,需构建多维突破路径:
挑战维度 | 具体表现 | 应对策略 | 预期目标 |
---|---|---|---|
技术迭代速度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更新周期缩短至18个月 | 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 | 专业课程年更新率≥25% |
产教融合深度 |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程度不足 | 推行“双主体”育人模式 | 企业课程占比提升至40% |
区域竞争压力 | 周边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 打造“车联网+”特色方向 | 形成3个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
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创新与产教融合实践,冉启全及其团队成功构建了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其经验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紧扣产业脉搏,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注入技术创新要素,并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未来需在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国际化标准对接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点,以应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