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乐至县童家职业中学是资阳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乐至县童家镇,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需求,形成以农业技术、机械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秉承“技能立身、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在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升学就业渠道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相关专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闭环生态。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水平与资源禀赋,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横向科研合作等领域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童家职业中学始建于1985年,历经三次重大扩建,现已成为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学校以“立足乐至、服务成渝”为定位,重点面向川中农业区与制造业企业需求,开设农业技术、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
年份 | 在校生规模 | 专业数量 | 校企合作单位 |
---|---|---|---|
2015 | 1200人 | 8个 | 15家 |
2020 | 1850人 | 12个 | 28家 |
2023 | 2100人 | 12个 | 35家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无人机植保、智慧农业等前沿课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达1:1。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填补区域人才缺口。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对口就业率 |
---|---|---|---|
现代农业技术 | 植物生理学、农业物联网 | 无土栽培实训、智能灌溉系统操作 | 92% |
机电技术应用 | PLC编程、液压传动 | 数控机床加工、工业机器人维护 | 89% |
计算机应用 | 网络安全、数据库管理 | 电商运营实战、UI设计项目 | 85%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模式提升教师能力,2023年选派20名骨干教师赴电子科技大学进修。教学资源方面,建有省级标准化实训基地3个,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实践时长(年) | 科研成果 |
---|---|---|---|
正高级教师 | 8人 | 平均4.2年 | 省级课题2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15人 | - | 技术专利5项 |
“双师型”教师 | 101人 | 平均3.5年 | 校本教材开发12本 |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资阳市4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例如,与四川现代农牧科技集团共建“智慧养殖实训中心”,实现“教室—养殖场”一体化教学。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岗位标准12项,学生顶岗实习补贴最高达4500元/月。
- 合作企业类型:农业龙头企业(35%)、装备制造企业(40%)、信息技术公司(25%)
- 典型合作项目:京东电商客服实训基地、长城汽车装配工坊
- 近3年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800万元
五、升学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升学通道,2023年升学率达78%,其中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占比62%。就业学生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都市圈,平均起薪4500元/月,较5年前增长35%。
年份 | 升学率 | 对口就业率 | 平均起薪 |
---|---|---|---|
2020 | 68% | 82% | 3800元 |
2022 | 76% | 87% | 4300元 |
2023 | 78% | 89% | 4500元 |
六、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
学校实行“军事化+学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德育银行”评价系统,将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纳入学分考核。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职咨询师3名,年均干预危机事件12起。资助体系覆盖85%学生,2023年发放助学金360万元。
- 特色活动:农耕文化节、工匠技能擂台赛
- 社团组织:机器人社、电商直播团、非遗刺绣组
- 创业扶持:年均孵化学生创业项目8-10个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学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人次,开展农机操作、电商运营等短期培训。与安岳县、雁江区职校组建“东部职教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川中丘陵农业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服务类型 | 年均人次 | 覆盖区域 | 社会效益 |
---|---|---|---|
职业培训 | 3200人 | 乐至及周边5县 | 获评省级示范性培训基地 |
技术扶贫 | - | 凉山州美姑县 | 帮扶建立2个农产品直播间 |
标准制定 | - | 川中农业区 | 主导编制3项生产技术规范 |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制约因素包括: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如智能制造产线模拟系统缺失)、横向科研能力薄弱(年均纵向课题不足5项)、国际交流空白。根据《乐至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园区,重点引进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农业等新兴专业。
未来三年将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育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二是“数字校园”升级,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三是“西部职教协作”计划,与重庆万州职教中心共建跨区域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