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绵阳电大职高(绵阳电大职高)

四川绵阳电大职高(绵阳电大职高)

四川绵阳电大职高(全称“四川绵阳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高中”)是一所依托电大系统资源优势、融合职业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办学机构。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构建了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的办学体系,形成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信息化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逐步成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	川绵阳电大职高

从办学定位来看,该校既承担着电大系统的成人继续教育职能,又兼顾职业高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形成“学历+技能”双重导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绵阳市“中国科技城”产业需求,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同时保留传统优势学科如财经商贸类。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征,既有电大系统内高学历教师,也有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建有多个实训基地,并与京东方、长虹等本地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

然而,学校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全打通,部分专业课程重复度较高;师资结构中高水平技能型教师比例偏低,难以满足高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生源质量受区域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就业对口率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专业集群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一、办学定位与模式特色

绵阳电大职高的办学定位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电大分校,承担成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职能;另一方面作为职业高中,聚焦中等职业教育。其核心模式是通过“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实现灵活学制与技能培养的结合。

维度 电大开放教育 职业高中教育
招生对象 在职人员、社会学员 初中毕业生
学制 2.5-8年弹性学制 3年全日制
培养目标 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 中等职业技能人才
核心课程 公共基础课+专业模块 文化课+实训课(占比40%)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电大系统提供远程教育平台和成人教育资源,职高部分则依托企业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两者共享师资、实训场地和就业渠道,形成“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落地基础。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

学校专业设置以绵阳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为锚点,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例如,近年新增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检测等专业,停办传统纺织、文秘等专业。

专业类别 重点专业 合作企业 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类 电子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 长虹电器、九洲集团 电子设备制造、智能安防
装备制造类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 京东方、蜀王机械 精密加工、自动化生产
现代服务类 电子商务、会计事务 京东西南仓、绵阳商业银行 电商运营、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2022年该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78%,本地企业吸纳比例超过65%,表明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较高。但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的师资和设备投入仍需加强。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58%,副高级以上职称占32%。教师来源包括电大系统调配、职业院校招聘和企业兼职技术人员。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核心职能
电大系统调派教师 45 35.7% 理论教学、远程教育辅导
职业高中专职教师 62 49.2% 文化课、实训指导
企业兼职教师 19 15.1% 技术实操、岗位培训

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建有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6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但对比省内同类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室和高端仪器设备仍显不足,部分工位师生比高达1:15,影响实操效果。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40%左右(含高职单招、成人高考),直接就业率约55%,剩余5%选择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就业学生中,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从2020年的52%提升至2022年的68%。

年份 升学率 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本地就业占比
2020 38% 53% 72% 50%
2021 41% 56% 75% 58%
2022 43% 57% 78% 65%

数据表明,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如订单班、顶岗实习)有效提升了就业质量,但升学渠道集中于省内高职院校,跨省升学和本科层次升学比例偏低。

五、社会服务与产教融合

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服务,年培训量超8000人次。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绵阳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承接电工、焊工等10余个工种的鉴定考试。

  • 社区教育案例:为周边乡镇开展电商扶贫培训,累计覆盖2000余人次,助力农产品上行。
  • 企业定制培训:为长虹集团提供智能制造技能提升培训,年均培训技术工人300名。
  • :联合京东方共建“光电技术实训室”,企业捐赠设备价值超500万元。

尽管社会服务覆盖面较广,但高端培训项目(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较少,且培训收入占学校总经费比例不足15%,可持续性有待增强。

六、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校依托电大系统优势,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远程教育平台覆盖课程资源1200余门,但职业教育板块的数字化资源(如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仅占30%。

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试点“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置换学分,但实施范围仅限于部分专业,尚未形成标准化体系。

当前学校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资源共享存在壁垒,导致重复投资;二是师资队伍中高水平技能型教师短缺,企业兼职教师稳定性不足;三是生源结构单一,对区域经济波动敏感度高。

绵阳电大职高需紧扣“科技城”产业升级需求,向三个方向突破:一是打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省级示范专业群;二是深化与头部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三是探索“职教本科”贯通培养,提升学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级。

短期内,学校可优先完善实训设备配置,扩大虚拟仿真教学覆盖范围;中长期则需争取省级“双优计划”项目支持,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若能有效破解资源整合与师资瓶颈,该校有望成为川北地区职普融通、产教协同的标杆院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资源类型 数量 应用场景
在线课程 80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