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万善职中”)是川东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其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相连。学校以“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双轨培养模式为核心,构建了涵盖农业技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办学特色。近年来,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训设施建设,学校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2%)、技能竞赛获奖数量(省级以上奖项年均15项)等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然而,受限于区位资源与生源结构,其在高端产业对接、师资流动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万善职中始建于1984年,前身为万善农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制为全日制职业中学。学校定位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技能人才摇篮”,重点面向川渝地区制造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输送技术骨干。截至2023年,累计培养中职毕业生1.2万余人,其中80%实现本地就业,成为武胜县“技能扶贫”的核心载体。
年份 | 在校生规模 | 专业总数 | 校企合作企业数 |
---|---|---|---|
2015 | 1200 | 8 | 12 |
2020 | 1850 | 14 | 25 |
2023 | 2300 | 18 | 37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现代农业等三大专业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农机维修、电子商务)。课程体系采用“基础+专项+实践”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与企业联合开发《智能设备维护》《农产品电商运营》等12门定制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课时占比 | 对口就业率 |
---|---|---|---|
机械制造 | 数控编程、模具设计 | 65% | 89% |
电子信息 | 单片机应用、智能家居安装 | 62% | 93% |
现代农业 | 果蔬栽培、农业物联网 | 58% | 85%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24人。校内建有机械加工、无人机操控等8个实训中心,设备总资产超3000万元。与重庆长安汽车、成都京东方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2个,实现“车间课堂”无缝衔接。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实践经历(月) | 专利/成果 |
---|---|---|---|
理论教师 | 58 | 平均4.2 | 12项 |
实训指导教师 | 76 | 平均8.5 | 25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22 | - | - |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75%,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农业合作社及电商物流领域。升学渠道方面,每年约15%学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但本科升学率不足3%。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武胜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基地”,为立白集团、安泰丝业等12家规上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主导开发《川东水稻机械化种植规范》等地方标准3项。
六、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校园占地面积80亩,实训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建成智慧教室20间,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库,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率仅40%,低于省内一流职中平均水平。
七、区域竞争力与行业对标
在川东地区7所同类职中中,万善职中排名稳居前三,但其省级技能大赛获奖人数仅为成都市郫都区职中的一半。专业设置与广安市支柱产业匹配度达82%,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专业布局滞后。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制约因素包括:县域财政投入有限导致高端设备更新缓慢;企业参与深度合作动力不足;师资引进面临学历与实践经验“双重门槛”。建议通过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等方式破局。
作为县域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万善职中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方面成效显著,但其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资源瓶颈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小而精”的专业特色,深化“政校企”三方协同机制,方能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