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技师学院彭州校区作为成都市技师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8年正式入驻彭州以来,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和政策支持,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区占地约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开设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领域的23个专业。通过“校中厂+订单班”模式,与京东方、富士康等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本地就业占比达65%,为彭州及周边区域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成都技师学院彭州校区前身为彭州技工学校,2019年经整合纳入成都市技师学院体系,成为其第二大校区。校区定位于“产教融合示范区”,重点服务彭州“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需求。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基础课程+专业技能+企业实训”三级培养体系,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的育人特色。
时间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2018年 | 新校区奠基 | 投资5.2亿元建设智能化实训中心 |
2020年 | 获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年培训规模突破3000人次 |
2023年 | 与京东方共建“光电技术产业学院” | 实现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的产教融合 |
二、专业布局与产业匹配度
校区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彭州“3+2”现代工业体系(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动态调整机制使得近五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光伏材料制备等8个新兴专业。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如与天府中药城合作的“中药制剂生产线”实训课程,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2023届就业对口率 |
---|---|---|---|
智能制造 | 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 | 成都航空、成焊宝玛 | 92.5% |
电子信息 | 光电技术、物联网 | 京东方、锐杰电子 | 89.7%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康养护理 | 京东西南仓、华西医院彭州分院 | 86.3% |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目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拥有“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教师12人。通过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如与富士康联合打造的“精密模具创新中心”,实现技术攻关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指标类型 | 2020年 | 2023年 | 增幅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68% | 82% | +14pp |
企业兼职教师数量 | 45人 | 97人 | +116% |
教师专利授权量 | 17项 | 49项 | +188% |
四、实训体系建设创新
投资1.2亿元建成“智能工厂模拟实训中心”,集成工业4.0标准生产线,可模拟从订单排产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与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合作开发虚实结合实训系统,学生通过VR设备即可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训练,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0%。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行“三阶递进”培养方案:一年级完成基础技能达标(获初级职业资格证),二年级进入企业轮岗实训(累计3个月),三年级参与真实项目生产(承接企业外包订单)。2023年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7本,其中《锂动力电池装配工艺》被纳入全国技工院校推荐用书。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面向彭州中小企业开展“菜单式”培训,2023年完成数控车床操作、叉车驾驶等专项培训2300人次。与彭州经开区共建共享实验室,为32家企业提供材料检测、工艺改进等技术服务,年技术交易额突破800万元。
七、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毕业生五年成长档案显示,留川就业学生平均晋升速度比同类院校快1.2年。2020-2023届毕业生创业率从3.2%提升至6.7%,其中电商专业学生创立的“蜀乡味”食品公司已实现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关键设备平均使用年限达6.8年)、企业深度参与意愿波动(订单班流失率约15%)等问题。建议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力度,探索“校企设备共有、效益分成”新模式,同时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定期咨询制度。
经过六年建设,成都技师学院彭州校区已形成“专业集群化、培养场景化、服务精准化”的鲜明特征。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构建“AI+职业技能”新课程体系,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三是完善“技能等级+薪酬挂钩”评价机制。通过强化与成都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分互认,有望在成德眉资技能人才协同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