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职业学院广汉(以下简称“广汉航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坐落于四川省广汉市。作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以“服务航天、育人为本”为宗旨,深度融合航天产业与职业教育,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校区占地800余亩,拥有先进的实训中心、模拟航天实验室及航天科技馆,并与多家航天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学院专业设置紧密围绕航天产业链需求,涵盖飞行器制造、电子通信、航天测控等核心领域,其中“航天电子设备技术”和“飞行器数字化制造”被列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师资队伍中,40%的教师具备航天系统工作经验,并聘请航天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对口航天企业就业比例达75%,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闭环。
硬件设施方面,学院投入3.2亿元建设航天特种加工实训基地,配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航天材料检测实验室等高端设备。同时,与长征火箭研究院共建“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课程与岗位技能的无缝衔接。在社会服务层面,学院年均开展航天技术培训超5000人次,参与多项国家航天工程配套项目,成为区域航天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广汉航院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中国航天工业技工学校,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航天行业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聚焦“三个服务”:服务国家航天战略、服务四川区域经济、服务产业技术革新。
关键节点 | 时间 | 事件 |
---|---|---|
建校 | 1985年 | 中国航天工业技工学校成立 |
升格 | 2004年 | 更名为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
行业认证 | 2018年 | 获评全国航天行业示范校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航天核心专业+区域支柱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开设28个专业,其中12个与航天直接相关。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前两年夯实基础,第三年按航天岗位方向分流培养。
专业群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航天制造类 | 飞行器装配、航天材料成型 | 中国长征火箭公司 |
航天电子类 | 卫星通信技术、航天传感器 | 中国卫通集团 |
航天测控类 | 火箭测试技术、航天数据处理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能力
现有教职工460人,其中正高职称占比18%,副高职称3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23项,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超4000万元。
指标 | 广汉航院 | 西安航院 | 重庆航院 |
---|---|---|---|
高级职称占比 | 50% | 42% | 38% |
博士占比 | 15% | 22% | 18% |
年科研经费 | 850万 | 1200万 | 680万 |
四、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
学院建成“厂中校”实训基地6个,与航天七院共建“机器人焊接实训中心”,设备总资产达2.3亿元。推行“学期分段式”实训,第三学期全员进入航天企业顶岗实习。
- 航天特种加工实训室: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五轴机床
- 卫星测控模拟厅:可模拟北斗导航系统运行场景
- 航天器装配车间:按1:1比例还原长征火箭总装线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影响
2023届毕业生进入航天系统人数达67%,平均起薪6800元。学院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授予“技能人才摇篮”称号,其“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在行业内广泛推广。
就业指标 | 广汉航院 | 行业均值 |
---|---|---|
对口就业率 | 78% | 54% |
国企就业比例 | 82% | 61% |
三年留存率 | 91% | 73% |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德国布伦瑞克应用技术大学共建“航天智能制造”双学位项目,引进欧盟航天工程师认证标准。每年选派50名骨干教师赴欧美航天机构研修。
- 2021年承办国际航天职教论坛
- 开发“一带一路”航天技术培训课程包
- 接收来自巴基斯坦、老挝等国的留学生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实施“航天精神铸魂”工程,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组建航天爱好者社团12个,连续五年承办全国大学生航天模型锦标赛。
项目 | 获奖情况 |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 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
航天创新创业大赛 | 金奖2项(2022/2023) |
国际焊接大赛 | 特别奖(2023) |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地方产业转型压力、新兴技术迭代加速等挑战。未来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商业航天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低轨卫星组网、可重复火箭技术等前沿领域人才培养。
通过持续深化“航天+职教”融合发展模式,广汉航院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航天高职院校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我国航天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