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井研县高级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井研职中”)是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重要职能。学校始建于1987年,2018年迁入新校区后,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形成以“升学与就业并重”为特色的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师资建设,逐步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节点。
从区域教育格局来看,井研职中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学校开设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专业,与井研县“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主导产业高度契合。数据显示,2022年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7%,对口升学率稳定在30%以上,形成“就业留得住、升学有通道”的双重优势。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学校在高端资源引入、跨区域合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需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品牌辐射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井研职中前身为井研县农业中学,2000年转型为职业高中,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45人,教职工189人,开设12个专业,涵盖二产、三产及新兴服务业。办学定位聚焦“服务井研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双元”等模式,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年份 | 在校生人数 | 专业数量 | 校企合作企业数 |
---|---|---|---|
2018 | 1820 | 8 | 12 |
2021 | 2650 | 12 | 23 |
2023 | 2845 | 12 | 31 |
表1显示,2018年迁址后学校规模扩张显著,专业数量趋于稳定,校企合作深度持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后专业数量未增加,表明学校转向内涵式发展,注重现有专业质量提升。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占32%。通过“校企互聘”机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26人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4项,开发校本教材9部,覆盖机械、电商等核心专业。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时长(月/年) |
---|---|---|---|
专任教师 | 156 | 82.5% | 2-4 |
企业兼职教师 | 26 | 13.7% | 全职 |
高级职称教师 | 50 | 31.8% | - |
表2反映师资结构以专任教师为主,但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且实践时长差异较大。对比同类县级职校,井研职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高级职称占比仍低于全省中职平均水平(35%),职称晋升通道需进一步畅通。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重点打造“机械制造技术”“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三大骨干专业,其中机械制造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前两年夯实文化课与专业基础,第三年分设升学班与就业班。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方向,淘汰“服装设计”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 对口就业率 |
---|---|---|---|
机械制造 | 数控编程、CAD/CAM | 860 | 89%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 | 320 | 78% |
现代农业 | 果蔬储运、农业物联网 | 210 | 65% |
表3显示,机械制造专业因设备投入高、课程实用性强,就业率领先;电子商务受县域电商生态限制,就业率相对较低;现代农业专业需加强与本地龙头企业的联动,提升实践成果转化率。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2023届毕业生去向呈现“就业为主、升学增长”特点,本地就业集中在机械、食品加工行业,薪资区间3000-5000元;升学群体中62%选择省内高职院校,38%报考应用型本科。学校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建立“3+2”贯通培养项目,年输送学生约150人。
- 就业质量痛点:小微企业占比高(78%),岗位技术含量偏低,职业晋升空间有限。
- 升学瓶颈:文化课基础薄弱导致本科录取率低,专业技能考核优势未完全释放。
- 改进方向:增设“职教高考”专项辅导班,深化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衔接。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与井研县机械产业园、京东西南物流基地等1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3个。推行“1.5+1.5”分段培养,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40%。2022年订单培养学生占比37%,覆盖数控、电子等专业,但合作层次仍以初级岗位为主,技术攻关类项目不足。
- 合作模式创新:尝试“设备共享+师傅带徒”新模式,企业提供价值200万元设备供实训使用。
- 待解决问题:企业参与深度不均衡,部分协议停留在参观交流层面,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六、基础设施与教学条件
新校区占地120亩,建有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等6大实训中心,实训工位总数2800个,生均设备值1.2万元。相比2018年,实训面积扩大3倍,但信息化教学覆盖率仅65%,虚拟仿真实训室尚处空白状态。
指标 | 2018年 | 2023年 | 省级中职均值 |
---|---|---|---|
生均校舍面积 | 18㎡ | 24㎡ | 22㎡ |
生均设备值 | 0.8万 | 1.2万 | 1.5万 |
数字化资源库容量 | 500GB | 1.2TB | 2TB |
表4表明,井研职中硬件条件已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信息化资源缺口明显,需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职校差距。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覆盖农村转移劳动力、企业职工等群体。2022年为井研县农机站定制培训“无人机操作”课程,助推当地柑橘种植机械化率提升15%。然而,培训收入仅占学校总经费的8%,社会服务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 典型案例:与井研泡菜城合作开发“泡菜制作工艺”认证课程,培训员工200余人。
- 短板分析:培训项目集中于低端技能,高端技术培训能力不足,制约服务溢价提升。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井研职中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县域生源萎缩倒逼招生范围扩大,需加强跨区域吸引力;二是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但学校高端实训能力不足;三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显现,需完善激励机制。未来应重点推进以下举措:
- 建设“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群,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
- 深化“股权合作”型产教融合,探索校企联合研发技术产品。
- 搭建“名师工作室+企业技术站”协同平台,提升教师产学研能力。
作为县域职教改革的缩影,井研职中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其发展仍需突破地域与资源的双重限制。唯有持续深化“扎根地方、开放办学”的理念,方能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