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成都建职校马全芝)

成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成都建职校马全芝)

成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人物,其教育实践与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她以“产教融合、技能为本”为核心理念,推动学校课程体系重构,主导开发了“装配式建筑施工”“BIM技术应用”等特色课程,并与中建西部建设、中国五冶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其主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累计培育骨干教师86人,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提升4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马全芝的教育模式不仅重塑了区域建筑职教生态,更通过“川渝滇藏”四地联动的师资培训网络,将实践经验辐射至西南地区,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协同育人”范式的典型代表。

成	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

马全芝提出“三维能力递进”培养模型,将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创新思维融入教学全流程。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年均更新200+案例),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三级实训体系,使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

核心指标实施前实施后
课程与企业需求匹配度42%89%
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比例15%78%
毕业三年晋升主管比例9%31%

二、课程体系重构成效

牵头开发的“1+X”证书课程包整合8大类42项职业技能标准,其中《智能建造技术》课程被纳入住建部试点项目。通过“模块化教学+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可提前获取BIM建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从37%提升至81%。

课程类型改革前课时当前课时企业评价
传统理论课1200800适配度★☆
虚拟仿真课0320适配度★★★
岗位实战课200680适配度★★★

三、校企合作机制突破

创建“四阶递进”合作模式:从设备捐赠(累计价值2300万元)到订单班培养(年均输送200人),再到技术攻关联盟(参与省级工法研发9项),最终实现校企联合海外拓市(承接老挝国家体育馆建设项目)。该机制使企业参与教学程度提升至课程总量的65%。

合作维度合作企业数量产出成果
设备支持18家实训中心覆盖率100%
订单培养23家年订单量突破600人
技术研发9家专利联合申报27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实施“双师双进”工程:教师每年赴企业顶岗实训不少于40天,工程师进校授课时长占比达35%。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开展跨境师资培训项目,选派28名教师赴德国学习装配式建筑技术,带动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从28%提升至51%。

培养阶段考核标准达标率
企业实践独立完成项目模块92%
国际认证获取IHK证书76%
教研转化开发3门新课程85%

五、技能竞赛培育体系

构建“三级四阶”竞赛培养机制:通过校级选拔(年参与率91%)→市级强化(特训营42天)→省级冲刺(企业导师介入)→国家级攻坚(引入世赛标准)。近五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23项,其中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赛项实现四川省金牌零突破。

竞赛层级获奖数量奖金池(万元)成果转化
国家级8金15银120课程标准升级3次
省级43金67银85实训设备更新2批
市级92金134银58教材修订4版

六、国际化教育实践

牵头开发“一带一路”建筑人才培训标准,为老挝、缅甸等国培养技术骨干360余人。与中资企业共建海外实训基地4个,输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包,实现跨国教学资源交易额年均增长120%。其主导的“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职教标准输出”项目获教育部创新奖。

输出内容覆盖国家经济效益
课程标准8个东南亚国家授权费320万
师资培训12批次外籍教师服务收入280万
认证考试年考生超500人创收150万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组建“建筑医院”技术服务中心,年承接老旧小区改造评估项目47个,完成农村危房鉴定2300栋。开发的“装配式农房建造技术”在川西高原推广,带动当地就业1200人。其团队编制的《四川省绿色建筑施工规程》成为行业基准文件。

服务类型年均项目数经济贡献社会效益
技术咨询83项直接收益450万减少返工损失2.3亿
技术培训41期政府购买服务380万覆盖4300人次
标准制定7部省级规范行业采纳创收80万规范市场价值超10亿

八、教育研究成果转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研究》,形成“五共”运行机制(共生、共融、共治、共享、共荣)。其研发的“职业能力画像系统”被省教育厅采纳,应用于全省中职学校质量监测。出版《建筑类专业群建设实务》等专著,其中2部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

成果类型数量应用范围行业认可
课题研究国家级3项全国推广获省部级奖2次
教材开发主参编12本发行量超50万册入选规划教材4本
专利技术授权19项转化收益860万解决行业痛点6个

通过对成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教育实践的多维度解析,可见其构建了“理念-实践-成果”闭环的职教改革体系。从微观的课程重构到宏观的国际合作,从个体的师资培养到行业的标准输出,其探索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都样本”。特别是在破解“产教合而不深”难题上,通过股权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等机制创新,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价值耦合。未来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其倡导的“智慧职教生态系统”或将引发新一轮职业教育形态变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