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汉中等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师范教育底蕴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作为四川省德阳市属公办中等师范学校,该校以培养基层文理学科师资为核心目标,形成了"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的办学特色。学校依托"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和"中高职衔接项目",构建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平均专升本率达78.6%,毕业生覆盖川内183所乡镇中小学。在专业设置上,保留传统师范优势的同时,增设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专业,形成"经典+现代"的学科矩阵。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4%,校企合作单位覆盖教育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近三年为凉山、甘孜地区定向输送教师1200余人,彰显了服务西部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重心 |
---|---|---|
1950-1985 | 初建为广汉初级师范学堂 | 基础文理师资培养 |
1986-2000 | 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 标准化师范教育体系 |
2001-2015 | 参与"9+3"计划 | 民族地区定向培养 |
2016至今 | 创建省级示范校 | 职教本科衔接试点 |
二、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特色课程 | 技能证书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语文教育 | 蒙台梭利教学法 |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
信息技术类 |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 AR教育内容开发 |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 |
文化艺术类 | 音乐教育、美术设计 | 非遗项目进课堂 | 艺术辅导教师资格证 |
三、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职称层级 | 占比 | 企业实践经历 | 教研成果 |
---|---|---|---|
正高级教师 | 12% | 年均45天 | 省级教改课题3项 |
一级教师 | 48% | 双师型占比76% | 校本教材开发12套 |
青年讲师 | 40% | 企业挂职率100% | 创新赛项获奖27次 |
四、教学成果与质量监控
学校构建"三阶递进"质量保障体系:基础阶段实施学科达标工程,专业阶段推行岗位能力认证,实习阶段开展双导师制。近三年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89项,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通过率92%。建立"教学诊改平台",每学期发布质量白皮书,2022年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达87.3%,较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网络
- 升学通道:与西华师范大学共建"3+4"本科贯通培养项目,2023年专升本录取率较全省中职均值高21%
- 就业布局:形成"定向输送+校招对接"模式,63%毕业生进入县域中小学,24%进入教育机构,13%自主创业
- 典型个案:2020届藏族毕业生阿旺措姆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创办双语教学创新实验班
六、校园建设与智慧升级
总投资1.2亿元的新校区配备四大功能中心:师范实训中心含微格教室、智能录播系统;创客空间引入3D打印、人工智能教学模块;民族文化体验馆收藏彝绣、羌笛等非遗教具;数字图书馆接入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建成"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学情预警响应时效提升40%。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服务项目 | 覆盖范围 | 年度成效 |
---|---|---|
国培计划实施 | 川北6市23县 | 培训教师3200人次 |
教育扶贫协作 | 凉山州11个贫困县 | 输送顶岗实习生412名 |
社区教育服务 | 广汉15个乡镇 | 开展亲子讲座86场 |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生源结构失衡(2023年城镇生源占比首次突破65%);专业迭代滞后(数字化课程占比不足30%);产教融合浅层化(深度合作企业仅占签约单位28%)。拟实施"三新"战略:建设新能源汽车仿真实训室拓展专业群,开发虚拟教研室促进校际资源共享,组建教育装备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
广汉中等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教育本质的同时,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产教融合创新,探索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其"扎根基层、服务乡梓"的办学传统与"技术赋能、多元发展"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随着《职业教育法》新版实施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进,学校有望在师资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服务能级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