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蓬安县技工学校(蓬安技校)

蓬安县技工学校(蓬安技校)

蓬安县技工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始终以“技能立校、服务地方”为核心定位,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学校依托蓬安县“工业强县”战略布局,紧密对接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构建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体、校企合作为纽带的办学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训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精准育人、双向赋能”的特色发展模式。

蓬	安县技工学校

在办学规模上,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3000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70%,有效支撑了县域经济技术人才需求。师资队伍方面,学校拥有“双师型”教师占比65%,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产业导师团队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硬件设施上,累计投入超800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园等项目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然而,受限于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投入,学校在高端设备更新、跨区域校企合作、信息化教学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深度,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粘性,同时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应对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蓬安县技工学校创建于1985年,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技工学校,隶属蓬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现代服务、农业技术四大专业群,开设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18个骨干专业。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使命,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近年来,通过实施“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战略,重点强化机械制造、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的实训能力,与当地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12个,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培养闭环。

指标蓬安技工学校川东北某市技校省内同类平均水平
占地面积(亩)120180150
在校学生数320045003500
本地就业率72%60%65%

数据显示,学校在本地就业转化率上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体现其服务地方经济的精准性,但校园面积和生源规模仍存在提升空间。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专业布局紧扣蓬安县“机械制造+现代农业+数字经济”三大产业规划,形成“4+X”柔性专业集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农机使用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项模块+岗位实训”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合作企业实训设备价值(万元)
机械制造类数控加工、模具制造蓬安机电集团、南充变速器公司1200
现代农业类农机维护、农产品加工蓬安农发投、川北粮油储备库800
信息技术类物联网应用、电商运营京东云仓、天府数智谷600

对比可见,学校在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领域的设备投入领先同类院校,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实训条件仍需追赶头部企业技术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8人,“双师型”教师123人,另聘请企业技师42人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已建成数控加工、现代农业技术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指标蓬安技工学校行业标杆院校全省技校均值
师生比1:171:121:15
高级职称占比21%35%25%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23%15%18%

虽然师生比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且企业兼职教师稳定性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3大实训中心,包含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智慧农业等16个专项实训室。其中,与蓬安机电集团共建的“精密加工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实训类别设备总数合作企业数量年度使用频次
机械加工280台(套)12家1.2万次/年
农业技术150台(套)8家8000次/年
信息技术100台(套)6家6000次/年

机械加工类实训设备规模与使用效率领先,但信息技术类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需求。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构建“1+N”校企合作网络,与蓬安机电集团、京东西南物流、川北农科院等23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近三年累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680人,企业订单班覆盖率达80%。

合作模式参与企业年均培养人数就业对口率
现代学徒制蓬安机电、南充变速器230人98%
订单班培养京东物流、川北粮油350人95%
顶岗实习利奥卫浴、三鑫电子420人90%

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就业对口率上表现突出,但合作企业行业集中度过高,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

六、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分制考核”双轨制,构建“德育积分+技能等级”评价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近五年支持学生创业项目47个,其中“智能农机维修服务平台”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管理维度实施措施成效指标区域排名
日常管理人脸识别考勤、班级量化考核违纪率≤1.2%前3
心理健康专职心理咨询师6人、月筛查制度干预成功率91%前5
升学就业“一生一策”跟踪档案升学率68%前3

学生管理体系在纪律规范和心理干预方面成效显著,但升学渠道的多样性仍需拓展。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0人次,覆盖农机操作、电商运营、养老护理等12个领域。与县扶贫局合作实施“雨露计划”,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380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2%。

培训类型年培训量取证率就业提升率
农业技术1500人89%45%
电商运营800人78%62%
养老服务600人82%58%

农业技术培训规模居全县首位,但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类培训能力尚未形成。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建议

当前学校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产业升级加速与教学标准更新滞后矛盾凸显;二是高端实训设备依赖政府投入,市场化融资渠道不足;三是跨区域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技术转移能力有限。对此,建议:

  • 推进“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
  • 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校企共建生产基地实现自我造血;
  • 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头部企业共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

通过系统性改革,学校有望从区域性技工院校向省级高水平技师学院跨越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