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三职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眉山三职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北宋文学家苏轼故里——眉山市。学院以“立足眉山、服务四川、辐射全国”为办学定位,紧密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区域支柱产业,构建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逐步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育人模式,累计为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2万名。
学院现有在校生规模约8000人,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商务等28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师资队伍方面,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2%,建有省级教学团队2支。校园占地面积600亩,实训设备总值超1.2亿元,与京东方、比亚迪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12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
眉山三职院的发展成效得益于其“三线并行”战略:一是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二是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三是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然而,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办学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束缚,探索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一、办学定位与特色
眉山三职院以“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为战略导向,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两大领域,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办学机制。学院与眉山高新区管委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专业设置与园区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构建“1+X”证书试点体系。
核心指标 | 眉山三职院 | 四川同类院校均值 |
---|---|---|
产教融合项目数 | 45个 | 32个 |
订单班覆盖率 | 78% | 65%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 30% | 22% |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院实施“专业群+课程组”重构计划,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吉利集团共建“智能工厂”实训中心,开发虚实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引入抖音电商实战项目,学生年均完成商业项目120余个。
专业类别 | 省级重点专业 | 市级特色专业 | 校级骨干专业 |
---|---|---|---|
装备制造类 | 3个 | 2个 | 5个 |
电子信息类 | 1个 | 3个 | 4个 |
现代服务类 | 0个 | 1个 | 3个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累计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2023年数据显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达156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8%。引进行业领军人才12人,组建“技术大师工作室”3个,开展横向课题研究23项。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职称 | 45 | 15% |
副高职称 | 98 | 30% |
中级职称 | 122 | 38% |
初级职称 | 45 | 14% |
四、教学资源配置
学院建成“五中心一基地”实训体系,包括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与京东方合作建设的“显示技术实训基地”投入设备价值3000万元,可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数字资源方面,开发在线课程268门,其中省级精品课5门。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
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地就业占比62%,对口就业率89%。升学学生中,78%进入四川理工学院等本科院校。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42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眉山市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7项。与东坡区乡村振兴局合作建立“电商助农”服务平台,累计孵化农产品品牌15个,带动农户增收超千万元。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德国F+U教育集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进IHK认证标准;选派骨干教师32人次赴新加坡、泰国开展教学交流。留学生规模达120人,覆盖老挝、柬埔寨等6个国家。
八、发展挑战与规划
当前面临数字化转型压力大、高端人才引进难等问题。根据“十四五”规划,学院将投资2.5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大楼,重点培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5个新兴专业,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眉山三职院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发展成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未来需在技术创新服务、国际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增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