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梓潼县高级职业中学(以下简称“梓潼职中”)是绵阳市北部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承载着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产业服务及乡村振兴使命。学校始建于1983年,历经四次校区扩建与专业体系改革,现已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涵盖12个专业的职业教育集群。截至2023年,学校占地面积达120亩,在校生规模突破3200人,年均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8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和“产教融合”实践在川北地区具有示范效应,尤其在农业机械操作、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通过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梓潼职中前身为1983年创办的“梓潼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灾后重建后迁入现址,并更名为现名。学校始终以“服务县域经济,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为宗旨,2015年被认定为“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其发展脉络与梓潼县“工业强县、农业固本”战略高度契合,近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智慧农业装备维护等专业,凸显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响应。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3-2000年 | 农业技术中学阶段,开设种植、养殖专业 | 在校生不足500人 |
2001-2010年 | 扩建为综合性职中,增设机电、计算机专业 | 在校生达1800人 |
2011-2020年 | 获批省级示范校,建成汽车维修实训中心 | 在校生突破2500人 |
2021-至今 | 启动“智慧校园”建设,新增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 在校生3200+人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三大专业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引入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无人机操作、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与本地合作社合作开发“水稻育秧机械化”实训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技术 | 农业物联网、农机维修、农产品电商 | 七曲山农业开发公司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建模、数控机床编程、精益生产管理 | 四川长钢梓潼分公司 |
计算机应用 | 网络搭建、数据分析、UI设计 | 绵阳京东云仓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学校专任教师15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24人。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交替培养机制,近三年累计选派45名教师赴成都工业学院、京东物流等单位进修。实训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建有智能温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等18个高标准实训场所。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讲师 | 8 | 5.1% |
副高级讲师 | 16 | 10.3% |
硕士研究生 | 22 | 14.1% |
双师型教师 | 106 | 68.0% |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7%,本地就业占比65%,主要分布在制造业(38%)、信息技术服务业(27%)和现代农业(20%)。学校与京东方、富士康等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机制,2023年“京东物流订单班”留用率达95%。升学方面,高职单招录取率连续三年超过75%,其中机械、计算机专业升学率超85%。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牵头组建“梓潼县现代农业职教联盟”,吸纳32家成员单位,包括14家企业和18个村级合作社。2022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300人次,承接县域企业员工技能提升项目12个。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合作开发“蜀道文化创意”选修课程,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旅游产品开发结合。
六、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及可容纳2000人的演艺中心。实训楼配备液压传动实验室、3D打印工坊等先进设施,图书馆纸质藏书量达12万册,数字资源覆盖率较五年前提升40%。智慧校园系统实现教学考勤、图书借阅等场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七、区域经济贡献
近五年为县域输送技术骨干1200余人,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7项。例如,2021年组织师生团队协助四川福欣食品公司优化生产线布局,使产能提升15%。通过“技能扶贫”专项计划,累计帮助63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稳定就业,涉及烹饪、家政服务等领域。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匹配度待提升(如新能源专业开设滞后)、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未来计划深化与绵阳科技城高校的“3+2”贯通培养,筹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力争到2025年将省级重点专业增至5个,打造川陕甘结合部职业技能人才高地。
作为县域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梓潼职中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有效支撑了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其“立足农业、拓展工业、融合服务业”的办学路径,为同类县级职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样本。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如何在传统优势领域与新兴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其持续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