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广汉航院)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广汉航院)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区的地理优势与产业资源,形成了以航空工程、航天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办学体系。学院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航空工业部直属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拥有机械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特色专业。校园占地1200亩,建有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风洞试验中心等核心科研平台,并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尤其在航空制造、机场运维等领域具备行业竞争力,被誉为“中国民航工程师的摇篮”。

广	汉航空航天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分析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 初创期(1985-2001):依托航空工业部资源,以专科教育为主,重点培养航空机械维修人才。
  • 转型期(2002-2017):升格本科院校后,增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电子等专业,逐步构建航空航天学科群。
  • 提升期(2018至今):获得硕士点后,聚焦航空发动机、无人机系统等前沿领域,形成“本-硕”贯通培养体系。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学科扩展方向
1985-2001专科层次办学,隶属航空工业部航空机械维修、电子设备维护
2002-2017升格本科,新增3个工科专业飞行器制造、航空电子、机场管理
2018至今硕士点获批,立项省级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设计、无人机导航、航天材料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院现有28个本科专业,覆盖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材料四大领域,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电子),省级特色专业4个。通过对比可见其学科布局特点:

院校名称航空航天类本科专业数硕士点数量重点实验室级别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123个(含联合培养)省级2个
中国民航大学1814个国家级3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516个国家级1个

数据显示,广汉学院在专业数量上少于传统航空航天强校,但通过聚焦区域需求(如西南地区机场群建设),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其飞行器维修工程专业与四川机场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定向输送。

三、师资结构与科研实力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5%,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8%。通过横向对比可见其师资特征:

院校正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行业背景教师比例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22%38%35%
中国民航大学35%65%15%
西安航空航天学院28%42%40%

学院注重引进具有航空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型教师,近五年承担军工项目12项,民用航空技术改造项目24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但其基础研究能力较弱,高水平论文产出量低于行业头部院校。

四、教学设施与实践平台

学院建有航空工程实验楼、模拟飞行训练中心等核心设施,设备总值达3.2亿元。重点平台包括:

  • 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可模拟LEAP发动机工况,支持本科教学与科研测试
  • 无人机测控场:配备光学/雷达跟踪系统,满足多机型测试需求
  • 航空材料疲劳实验室:与中航工业成都所共建,共享数据库资源

相较于同类院校,其实践平台更侧重于航空制造与维修环节,而在航天器总体设计、空天信息处理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完整实验体系。

五、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院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践。近五年就业数据显示:

年份就业率航空类企业占比国企/事业单位比例
201996.2%68%52%
202094.7%71%48%
202195.8%65%50%
202296.5%69%47%
202397.1%72%46%

毕业生主要流向中航工业、机场集团、通航企业,但进入航天院所的比例不足5%,反映出其航天领域培养能力有待加强。

六、国际化进程与合作网络

学院已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加拿大蒙特娄理工学院建立交换生项目,并参与“一带一路”航空教育联盟。国际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 技术引进:引入CFM56发动机维护标准课程体系
  • 联合认证:飞行器制造专业获EASA部分课程认证
  • 科研协作:与乌克兰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

相较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全球化布局,广汉学院的国际合作仍集中在技术标准对接层面,尚未形成深层次的科研协同机制。

七、区域经济服务能力

学院深度融入成德绵航空产业带,通过以下方式推动区域发展:

  • 技术转化:为四川纵横科技提供无人机适航认证技术支持
  • 人才定制: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定向培养安检与地勤人员
  • 决策咨询:参与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案论证

其区域贡献度在西南地区同类院校中位列前茅,但在国家重大专项中的参与度较低,如大飞机专项、探月工程等尚未形成有效介入。

八、发展瓶颈与未来展望

当前制约学院发展的核心问题包括:

  • 学科层级:缺乏航空航天类一级学科博士点,限制高层次人才引进
  • 科研投入:年研发经费不足2亿元,仅为北航的1/15
  • 国际声誉:QS学科排名长期位于300-400区间,缺乏标志性成果

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在于:深化与商飞成都基地的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取国产大飞机配套技术研发项目;拓展航天七院合作,补强航天类专业短板;推动“航空+AI”交叉学科申报,契合行业智能化转型趋势。

广汉航空航天学院凭借区域产业优势与行业对口培养特色,在航空工程技术领域形成不可替代性。然而,要实现从“区域强校”到“全国名校”的跨越,仍需在基础研究能力、学科层级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实现突破。其发展路径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化办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