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中医药附属针灸学院(成中医针灸学院)

成都中医药附属针灸学院(成中医针灸学院)

成都中医药附属针灸学院是西南地区针灸教育与研究的核心阵地,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以针灸学为核心,融合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与现代科研技术的完整教学体系。学院以“传承创新、厚基础、强实践”为办学理念,构建了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针灸推拿学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学院通过数字化教学改革、国际化合作项目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推动者。

成	都中医药附属针灸学院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院以针灸学为核心,构建了“基础-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现有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中医骨伤科学等本科专业,其中针灸推拿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3年软科中国医学专业排名位列前5%。硕士点覆盖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方向,博士点聚焦针灸理论与循证医学研究。

学科层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
国家级针灸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8)
省级中医康复学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
校级中医骨伤科学交叉学科创新团队(2022)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院实行“名师+团队”教学模式,拥有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师生比达1:8.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7%。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虚拟仿真针灸实验室、智能经络检测实训室等数字化平台,古籍数字化资源库收录历代针灸典籍超2000种。

类别数量特色
教学团队9个含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团队
实验室12间涵盖AI辅助诊断、生物力学分析等方向
临床基地8家三甲中医院含四川省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省部级课题47项,发表SCI论文124篇。研发的“智能艾灸诊疗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实现产值超亿元。2022年牵头制定ISO/TC249《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国际标准2项。

指标2019-2023行业对比
纵向科研经费3870万元同类院校平均2800万元
专利授权量89项高于70%中医药院校
成果转化率31%行业均值22%

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早临床、多实践、国际化”培养路径,本科阶段实践课程占比达45%,开展“一带一路”中医针灸国际培训班,累计培养外籍学员327人。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超92%,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 建立“经典诵读-跟师侍诊-临床轮转”三级能力培养体系
  • 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双导师制”博士项目
  • 开发VR经络模拟系统提升实训效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牵头成立“天府针灸国际联盟”,与17个国家42个机构建立合作。主导的“中德针灸标准化研究”项目获欧盟科研经费支持,开发的多语种针灸慕课平台用户覆盖63个国家。2023年承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学术峰会,发布《针灸循证实践白皮书》。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

年均开展“针灸惠民”义诊活动80余场,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创建“天府针灸”文化品牌,开发非遗传承课程包,抖音科普账号粉丝突破80万。与体育部门合作推广“运动针灸防护”项目,惠及奥运备战运动员200余人次。

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足、跨学科人才储备薄弱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进:1)建设智能针灸大数据平台;2)增设生物医学工程交叉专业;3)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合作网络。力争2025年实现QS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0位。

成都中医药附属针灸学院通过学科集群化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化标准输出,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针灸教育生态。其“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与“循证医学转化研究”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巩固了行业领军地位,更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将持续释放更大效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