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学校以服务航天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构建了以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为主的专业体系,形成鲜明的“航天特色、军工底蕴”办学定位。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累计为航天系统及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8%以上。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背景
学校前身为1965年创建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技工学校,2004年划转地方管理并更名为现名。依托航天七院的产业资源,学校深度参与国家航天重大工程配套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机制。2019年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成为西南地区航天技能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65-2003 | 隶属航天七院,定向培养军工技师 | 累计培养2000余名航天特有工种技师 |
2004-2018 | 划归地方管理,扩建新校区 | 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开设12个省级重点专业 |
2019至今 | 入选“双高计划”,建设航天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专利授权47项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航天+智能”专业集群,重点建设航天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核心专业。其中,航天特种加工工艺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唯一开设专业,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航天精密加工实训设备。课程体系采用“三阶递进”模式:基础技能训练(1学期)→专项技术提升(2学期)→综合项目实战(3学期),实现与航天企业岗位标准无缝对接。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就业对口率 |
---|---|---|---|
航天制造类 | 航天特种加工工艺、飞行器制造 | 航天科技七院、西航集团 | 96.8% |
电子信息类 | 航天电子设备装调、智能控制技术 | 华为成都研究所、中电科10所 | 92.5% |
现代服务类 | 航天文旅服务、工业互联网运营 | 携程旅行网、航天云网 | 88.3%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组建由航天高级技师、省级名师、企业工程师构成的混编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航天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3名。推行教师企业实践“113”制度:每年1个月航天企业顶岗实训、参与1项技术攻关、完成3次学生项目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总面积2.3万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包含航天精密加工中心、智能检测实验室等18个专项实训场所。重点打造“四维一体”实训平台:
- 基础技能实训区(传统金工/电工)
- 数字化制造实训区(3D打印/工业机器人)
- 航天特种工艺实训区(真空焊接/复合材料成型)
- 虚拟仿真实训区(VR卫星装配/航天测控模拟)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创新“航天订单班”培养模式,与航天七院下属12家企业建立“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成果共享”机制。校企联合开发《航天产品质量控制》《空间环境模拟技术》等特色教材,建设“厂中校”实训基地3个。近三年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27项,其中某型火箭箭体部件加工工艺改进方案为企业节约成本1200万元。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培养规模 | 技术成果转化 |
---|---|---|---|
现代学徒制 | 四川航天拓鑫玄武岩公司 | 年均80人 |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标准 |
订单培养 | 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 年均120人 | 汽车轻量化模具设计规范 |
产学研联盟 | 成都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 | 年均50人 | 微小卫星姿控系统检测装置专利 |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呈现“三高三宽”特征:
- 高对口率(89.7%)
- 高起薪(平均月薪5680元)
- 高晋升空间(3年内晋升主管岗位达45%)
- 就业地域宽(覆盖23个省市)
- 行业分布宽(涵盖航天、军工、智能制造等)
- 发展空间宽(升学率41.2%)
七、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1.2万人次,为凉山州等贫困地区定制“航天扶贫班”。开发《航天技术科普》《精密测量技术》等在线课程资源库,访问量突破50万次。国际交流方面,与德国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共建“智能制造双元制”项目,接收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留学生年均20余人,输出“中国航天职教标准”至东盟国家。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面对航天产业智能化转型,学校正着力破解三大课题:
- 专业数字化改造速度与产业技术迭代的匹配度
- 复合型导师团队建设瓶颈
- 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缺失问题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六十年积淀,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航天职教品牌。其“产业基因传承+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不仅为航天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更探索出一条行业院校转型升级的示范之路。随着商业航天时代的到来,学校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持续书写产教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