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巴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巴中农广校)

巴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巴中农广校)

巴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巴中农广校”)是依托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设立的县级农业职业教育机构,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隶属于巴中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该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目标,构建了覆盖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截至2023年,学校累计培养中专学历学员1.2万余人,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超8万人次,形成了“固定校区+乡镇教学点+田间课堂”的三级办学网络,被当地视为“扎根基层的农业人才摇篮”。

巴	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巴中农广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设计紧密对接巴中丘陵地区农业特点,开设银耳、核桃、生态养殖等本土化专业;二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融合模式,通过国家农广校云平台实现远程教育;三是与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建立联动机制,学员可获技术承包、创业扶持等后续支持。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水平与农业产业规模,学校面临师资老龄化、实训设备不足、生源结构单一等挑战,亟需通过数字化转型与跨区域合作突破发展瓶颈。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巴中农广校前身为1984年设立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巴中分校”,2005年更名为现名并纳入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其核心职能经历三次转型:初期以广播函授普及基础农业知识为主;2000年后转向中专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2015年至今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增设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等专业。当前定位为“山区特色农业人才供给基地”,重点服务巴中市“秦巴山区高山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核心任务覆盖范围
1984-2000年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广播函授覆盖全市3县2区
2001-2015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设立5个县级教学点
2016年至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拓展至川陕革命老区10个县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7个,短期培训项目12类。其中,“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营销”为骨干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基础课(30%)、专业核心课(50%)、实践实训(20%)。特色课程如《巴中银耳栽培技术》《秦巴山区生态养殖》由本地农技专家参与开发,融入GIS精准农业、电商直播等新技术模块。

专业名称学制核心课程就业方向
现代农艺技术3年植物生理学、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企业、家庭农场
畜牧兽医3年动物解剖、饲料配制、疫病防控养殖场、宠物医院
农村电商2年网店运营、农产品营销、短视频制作电商平台、直播带货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全校教职工42人,其中专职教师28人(高级职称占比35%),兼职教师14人(含省级农业专家3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占60%),但实践经验丰富,85%持有“双师型”资格证书。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200亩(含标准化养殖场、食用菌大棚),与12家农业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数字资源库存储农业慕课2000余节。

指标类型巴中农广校四川省农广校均值
师生比1:251:18
高级职称占比35%42%
实训设备价值(万元)380650

四、学生结构与就业情况

近五年在校生年均规模800人,以初中学历者为主(占65%),年龄集中在18-45岁。生源构成呈现“三多”特征:农村户籍多(92%)、返乡青年多(38%)、家庭农场主多(22%)。就业率保持95%以上,70%毕业生进入本地农业产业链,15%自主创业(如开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网店),另有10%通过高职单招进入高等院校深造。

五、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

学校年均开展扶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20余项,累计为4.2万名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等地理标志产品产区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研发的“林下木耳仿野生栽培技术”使单产提升40%。2022年牵头组建“秦巴山区农业职业教育联盟”,联合6个县市共享课程资源与实训基地。

六、办学挑战与制约因素

当前面临四大瓶颈: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生均拨款低于全省中职平均水平;二是信息化教学滞后,仅30%课程实现线上化;三是专业结构单一,缺乏智慧农业、农业无人机等新兴领域;四是县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优质就业岗位有限。此外,传统认知中“农广校=低端教育”的偏见仍影响生源质量。

七、创新实践与改革举措

近年来推进三项改革:第一,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员通过田间实践、技术竞赛兑换学分;第二,建设“移动农广校”APP,整合在线学习、专家问答、供需对接功能;第三,试点“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京东农场、新希望六和等企业联合培养订单生。2023年校企共建“山地农业机械维修”微专业,实现招生即招工。

八、未来发展路径

根据《巴中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规划(2023-2025)》,学校将实施三大战略:一是打造“红色农广”品牌,挖掘川陕苏区农业教育遗产;二是建设“智慧农广”平台,引入虚拟现实(VR)种植实训系统;三是深化“政校企村”四方协作,计划在3年内新建5个产业学院。预计到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突破1000人,年培训规模提升至1.5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丘陵农业人才培养高地。

巴中农广校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基层探索经验。通过强化本土化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拥抱数字化转型,该校在破解山区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上走出了独特路径。然而,要实现从“区域性培训机构”向“全国性示范校”的跨越,仍需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力量。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