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园规划图(苍溪职高规划图)

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园规划图(苍溪职高规划图)

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园规划图以“产教融合、生态育人”为核心理念,通过模块化功能分区与人性化空间设计,构建了集教学、实训、生活、文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综合体。规划整体呈现“两轴三区多核”的空间格局:南北向教学主轴串联理论教学与实践场地,东西向生活服务轴衔接居住与活动区域;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大板块既独立分区又通过连廊高效衔接,形成“5分钟校园生活圈”。规划特别强化产教融合特色,将实训基地与地方产业园区形态对接,同时融入川北民居坡屋顶、红色文化墙等地域元素,实现职业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数据指标显示,校园总建筑面积12.8万㎡,容积率0.87,绿地率35%,生均用地面积达48㎡,各项参数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二类要求,尤其在实训场所占比(42%)、创新创业空间配建(8000㎡)等指标上凸显职教特色。

苍	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园规划图

一、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规划采用“教学-实训-生活”三角稳定结构,教学区位于北侧核心位置,由6栋教学楼围合形成院落式教学集群,单栋建筑面积4500-6000㎡,层数控制在5层以内。实训区紧邻教学区东侧,规划机械加工、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8大实训中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楼采用双层通高大跨度设计(层高7.2米)。生活区南侧集中布置学生公寓(12栋6层)、教师周转房(4栋8层)及后勤服务中心,通过风雨连廊与教学区无缝衔接。

功能区域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地率
教学区32,000㎡28,500㎡0.8930%
实训区28,000㎡45,000㎡1.6125%
生活区24,000㎡54,500㎡2.2732%

二、交通流线与出入口设计

校园设主次出入口共4个,主入口位于北侧接驳城市主干道,设置人车分流广场,宽度达30米。货运车辆专用通道沿西侧围墙设置,避免干扰教学区域。内部道路分级明确:7米宽环形主路满足消防需求,4米宽支路串联各建筑组团。停车场采用下沉式设计,集中布置于实训区与生活区之间,规划机动车位230个(含充电桩车位30%),非机动车位1500个。通过立体交通分析,高峰时段人流密度控制在0.8人/㎡以下,车行环线可实现3分钟内疏散。

三、空间结构与建筑群体

规划延续场地南低北高的地形特征,建筑高度由北向南梯度递减,最高点教学综合楼23.8米,最低处学生宿舍18.6米。建筑密度28%,最大楼间距35米(教学区),最小22米(生活区),满足冬至日2小时日照标准。重点建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以浅灰色外墙涂料搭配深灰色玻璃幕墙,实训楼局部使用耐候钢材质彰显工业属性。空间序列通过“教学广场-实训庭院-生活内院”三级递进,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节奏。

建筑类型层数高度结构形式外装饰材料
教学楼5层21m框架结构真石漆+玻璃幕墙
实训楼4层18.6m钢结构压型钢板+耐候钢
学生公寓6层20.4m装配式混凝土保温一体板

四、绿化景观与生态系统

规划构建“点-线-面”复合绿化体系,核心教学区设置直径60米的圆形中心绿地,种植银杏、香樟等大型乔木;沿建筑外围布置2米宽绿化带,形成连续绿廊。屋顶绿化覆盖率达可实施面积的60%,特别是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建筑采用模块化绿植箱。水系设计结合场地高差,在实训区与生活区间打造线性雨水花园,设置生物滞留池12处,透水铺装面积占比达35%。经测算,夏季绿地降温效应可使区域温度降低2-3℃,PM2.5年均浓度预计下降15%。

五、文化表达与特色营造

规划深度挖掘“红军渡·苍溪红”文化基因,在入口广场设置主题雕塑群,墙面镶嵌红色文化时间轴。教学区走廊展示川北剪纸、唤马剪纸等非遗作品,实训楼休息区设置传统农耕器具展陈。创新采用“职业文化长廊”形式,将现代工匠精神与红军精神相结合,如机械实训楼门厅镌刻“精益求精”金属浮雕,电商实训中心墙面绘制数据流动态艺术装置。校园标识系统融合川北民居窗棂元素,路灯灯罩采用红色渐变亚克力板,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职教的视觉融合。

六、智慧校园与技术支持

规划超前布局“AIoT+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教学区实现5G微基站全覆盖,每间教室配置86寸交互式触控屏。实训中心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预留设备接口300个。能源管理系统安装智能电表1200具,给排水网络部署压力传感器50组。安防体系采用“电子围栏+人脸识别”双模认证,监控密度达每百平米3个。特别在图书信息中心设置数据中心机房,设计PUE值≤1.5,可承载200TB教育数据存储需求。

智慧系统覆盖范围终端数量技术标准
5G网络全域覆盖18个小基站SA独立组网
物联网平台实训区/公共区500+传感器NB-IoT协议
安防监控重点区域300个摄像头AI行为识别

七、可持续发展策略

规划全面落实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教学建筑均采用中空Low-E玻璃幕墙,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板(总装机容量380kW)。雨水收集系统覆盖70%硬化面积,年回用雨水量达1.2万立方米。垃圾分类站配备智能称重设备,生活垃圾减量化率目标达65%。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3%,地源热泵系统承担30%供暖负荷。所有道路照明采用LED灯具,功率密度控制在0.08W/㎡以下。经模拟测算,校园全年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4.2万棵乔木。

八、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项目总投资估算3.2亿元,其中建安工程费占比68%,设备购置费22%,智慧校园专项10%。生均校舍面积达28㎡,生均实训工位数1.2个,师生比1:15。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单位建筑面积造价2500元/㎡,低于同类项目平均水平5%。通过BIM技术优化管线综合,减少钢材用量12%,混凝土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运营阶段预计每年节约水电费用80万元,光伏系统年发电量32万度,投资回收期约8年。

该规划通过精准的功能解构、高效的空间组织、前瞻的技术应用,构建了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校园范式。其产教融合的空间载体设计、地域文化的现代转译手法、绿色低碳的技术集成路径,为县域职教园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建议在后续实施中重点关注实训设备迭代周期匹配、智慧系统运维机制建立、文化场景的动态更新等关键问题,持续优化职教生态环境。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