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荥经县职业高级中学融通班(荥经职高融通班)

荥经县职业高级中学融通班(荥经职高融通班)

荥经县职业高级中学融通班是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办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目标是打破传统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构建知识型与技能型人才的贯通培养体系。该班级采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双轨并行课程体系,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和普职融通机制,既为学生提供升学通道(如对口单招、高职统考),又保留就业竞争力,形成“双向选择、多元发展”的育人路径。从办学成效来看,融通班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达82%,显著高于普通中职班级,同时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100%,实现了“升学有优势、就业有能力”的办学定位。其模式不仅缓解了县域教育资源分配矛盾,更通过灵活的课程组合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为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了适配的发展路径。

荥	经县职业高级中学融通班

一、培养模式与学制设计

融通班采用“2.5+0.5”分段式学制,前两年半强化文化课与专业理论教学,最后半年进入企业实训或备考冲刺阶段。课程模块分为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专业核心课(机械加工、电子商务等方向课程)和拓展选修课(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意向选择“升学强化”或“技能精进”方向,实行动态分流管理。

培养阶段文化课占比专业课占比实践课占比
第一学年60%30%10%
第二学年50%35%15%
第三学年30%20%50%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文化课采用普高教材难度降级版,专业课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例如机械制造方向开设CAD绘图、数控编程等课程,电子商务方向涵盖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等内容。学校还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置换学分。

课程类型代表性课程考核方式
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学业水平测试
专业核心课机械制图、电商实务理论+实操考核
拓展选修课职业规划、创新思维项目报告评分

三、师资配置与教学资源

融通班实行“双导师制”,每名学生配备1名文化课教师和1名企业导师。校内教师需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并定期赴高校进修;企业导师由合作单位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实践指导。学校还建有虚拟仿真实训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教学平台,与本地企业共建3个校外实训基地。

师资类型人数比例企业参与度
文化课教师45%教案联合开发
专业课教师35%技术培训指导
企业导师20%顶岗实习管理

四、升学与就业数据表现

2020-2022年融通班累计毕业生287人,其中235人通过对口单招升入高职院校,升学率达81.9%。未升学学生中,83%进入本地制造业企业就业,平均起薪4500元/月,较普通中职生高18%。就业岗位集中在机电维修、电商运营、生产管理等领域,专业对口率达76%。

年份升学率就业率平均起薪
202078.5%92%4300元
202183.2%89%4600元
202285.7%87%4800元

五、学生发展路径分析

融通班学生呈现“阶梯式”成长特征:第一年侧重文化基础巩固,第二年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年根据升学/就业意愿定向培养。学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每学期评估学生发展适配度,允许在第三学期申请方向调整,近30%学生曾变更发展路径。

  • 升学路径:对口单招→高职院校→专升本
  • 就业路径:见习→劳务派遣→正式入职
  • 复合路径:升学后保留职业技能证书

六、区域经济适配性研究

课程设置紧密对接荥经县“文旅+制造”双主业战略,机械制造专业覆盖当地铸钢、农机等产业集群需求,电子商务专业服务鸽肴食品、砂器工艺等特色产业。学校与12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近五年输送技术人才427人,支撑县域规上企业用工需求的23%。

产业领域对应专业人才输送量
先进制造数控技术应用189人
现代农业农产品电商98人
文旅服务酒店管理60人

七、实施挑战与优化策略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时分配矛盾,部分学生顾此失彼;二是企业参与深度不足,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三是家长对融通班认可度待提升。建议采取“模块化课程包”“校企联合教研室”“职业体验开放日”等举措,强化产教融合实效。

  • 短期:优化课程时间银行制度
  • 中期:建设产业学院实体平台
  • 长期:推动职普学籍互通机制

八、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提速,融通班模式有望成为县域职教改革标杆。未来可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引入“微学位”认证体系,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议争取省级“普职融通”专项经费,与周边高校共建课程资源共享库,形成跨区域职教联盟。

荥经县职业高级中学融通班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有效破解了职普教育割裂的难题,其“基础宽厚、技能扎实”的培养特色契合当代产业人才需求。尽管存在资源配置与观念更新的挑战,但通过持续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评价体系,该模式有望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助力“技能改变命运”的价值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