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农大都江堰校区(川农都江堰)

四川农大都江堰校区(川农都江堰)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是学校“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脚下,毗邻都江堰水利工程,兼具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的双重优势。校区自2003年设立以来,依托校本部资源,逐步形成以旅游管理、城乡规划、农业水利工程等特色学科为核心的办学体系,现有7个学院、在校生规模超5000人。作为川农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校区深度融入成都都市圈发展,通过“产教融合+生态育人”模式,构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平台。其地理区位优势显著,距成都市区仅40分钟车程,与校本部形成功能互补;同时,校区内保留的川农大旧址建筑群与现代化设施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脉+智慧校园”双重特色。

四	川农大都江堰校区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网络

都江堰校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地处成都平原与岷江河谷交汇处,东接成灌高速,西邻都江堰景区,南靠青城山镇。校区距离都江堰市区核心商圈1.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形成“半小时通勤圈”。

对比维度都江堰校区校本部(雅安)成都校区
地理位置都江堰市区,青城山麓雅安市雨城区成都市温江区
交通耗时(至成都市区)40分钟(高铁)2.5小时(汽车)30分钟(地铁)
周边资源都江堰景区、川农大旧址、现代农业园区青衣江流域、茶马古道遗址温江花木基地、医学城

二、学科布局与专业特色

校区聚焦“生态+农业+文旅”交叉领域,设有旅游学院、城乡规划学院、农业水利工程系等教学单位。其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等专业方向全国领先,与都江堰“三遗之城”资源深度结合。

学院重点专业特色方向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遗产旅游开发、生态康养设计
城乡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乡村空间重构、传统村落保护
农业水利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灌溉系统数字化、山地水利技术

三、师资结构与科研实力

校区现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5%,博士学位教师达72%。依托“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实验室”“智慧水利研究中心”等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发表SCI/EI论文156篇。

指标都江堰校区同类地方院校A
师生比1:171:22
国家级人才数量8人2人
年科研经费(万元)42002800

四、校园基础设施

校区占地1200亩,建有智能化教学楼、现代农业实验中心及川农大校史馆。图书馆藏书量达60万册,配备VR农业仿真实验室、无人机测绘实训场等新型教学空间。学生宿舍全面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每间宿舍均配备独立卫浴与空调系统。

五、学生培养与就业导向

校区推行“3+1”校地联合培养模式,与都江堰市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主要就业方向覆盖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水利建设等领域,20%毕业生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15%选择继续深造。

六、社会服务与产学研融合

校区牵头组建“成都平原乡村振兴联盟”,为都江堰市完成12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3000人次。与都江堰景区管委会合作开发“水利+研学”课程,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

七、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

校区完整保留川农大1936年旧址建筑群,建成“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源地”主题展馆。国际化方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建立“亚洲乡村发展”联合研究项目,年均选派50名学生赴海外交流。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学科门类相对单一、高端人才引进竞争激烈等问题。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校区将重点建设“数字乡村研究院”“国际水利工程师学院”,计划新增大数据与会计、智慧农业等专业,目标到2025年实现在校本科生规模7000人,打造西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都江堰校区通过“在地化”学科布局与“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未来需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加强与成都主校区的资源联动,在保持生态育人底色的同时,向智慧农业、数字文旅等新兴领域拓展,持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