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绵阳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中国西部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多元化专业体系。学校依托绵阳科技城产业资源,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累计培养中高级技工超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8%以上。通过“产教融合+技能竞赛+国际认证”三维路径,学校在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专业领域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其“模块化课程包”教学模式被纳入四川省技工教育改革试点。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三线建设时期的绵阳机械技校,2002年经国家人社部批准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现占地240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设有6个二级学院,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级工培养-技师研修”三级贯通培养体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78-2000 | 机械类技工培养为主 | 获省级重点技校称号 |
2001-2010 | 申报高级技工学校 | 开设数控技术新专业 |
2011-至今 | 创建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 | 年培训规模突破3000人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4+2”专业集群,其中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工程、现代服务为四大支柱专业,新能源与跨境电商为新兴增长点。采用德国双元制课程架构,开发128个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实现理论实践课时比1:1.5。
专业大类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
智能制造 | 数控多轴加工、CAD/CAM |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实操 |
新能源汽车 | 动力电池管理、智能网联技术 | 车载系统故障诊断 |
电子商务 | 跨境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 | 直播电商实战演练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计划,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72%。通过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教师企业顶岗制度,形成“理论教学+项目研发+技能传承”三位一体师资发展模式。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正高级讲师 | 28 | 15% | 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企业特聘技师 | 46 | 25% | 联合开发6项行业标准 |
青年骨干教师 | 92 | 49% | 获全国教学设计金奖 |
四、实训基地建设
投入1.2亿元建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台套数达2300余件,其中价值百万级精密仪器23台。与长虹、九洲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空间串联。
实训类别 | 面积 | 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精密加工实训中心 | 3200㎡ | ¥4500万 | 中国重汽绵阳分公司 |
智能控制实训室 | 800㎡ | ¥1800万 | 四川长虹电器 |
跨境电商孵化基地 | 1500㎡ | ¥600万 | 亚马逊云科技 |
五、技能竞赛与成果转化
近五年组织参与国家级技能大赛12次,获奖43项,其中数控铣项目获全国技工院校竞赛一等奖。师生研发的“精密齿轮测量仪”等3项专利实现产业化,年创造经济效益超800万元。
竞赛类别 | 获奖等级 | 转化项目 | 经济效益 |
---|---|---|---|
全国智能制造大赛 | 团体一等奖 | 多轴加工路径优化算法 | ¥320万/年 |
四川省工业机器人赛项 | 个人特等奖 | 视觉引导焊接系统 | ¥240万/年 |
创新创业博览会 | 银奖 | 智能仓储物流方案 | ¥180万/年 |
六、国际合作与认证体系
引入德国IHK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西门子(中国)共建工业4.0培训中心。开发中德双语课程28门,开展“AHK认证+国际焊工”双证培养,毕业生海外就业率提升至12%。
合作国家 | 认证项目 | 交换生规模 | 就业去向 |
---|---|---|---|
德国 | 机电一体化IHK认证 | 15人/年 | 博世力士乐 |
日本 | 精益生产管理认证 | 8人/年 | 丰田工业链 |
新加坡 | 精密制造工艺认证 | 12人/年 | 纬创资通 |
七、社会服务与扶贫攻坚
承担“雨露计划”等政府培训项目,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次。针对秦巴山区开展“技能扶贫专班”,开发“3个月速成+1年跟踪”培养模式,帮助132个贫困家庭实现技能脱贫。
培训类型 | 人数 | 就业率 | 平均增收 |
---|---|---|---|
农民工转移培训 | 3200人 | 91% | ¥4500/月 |
退伍军人再就业 | 480人 | 89% | ¥5200/月 |
残疾人技能培训 | 210人 | 83% | ¥3800/月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面对产业智能化转型,学校正推进“五个数字化”改革: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AI学习系统、建立数字孪生工厂、搭建远程协作课堂、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预计2025年完成智慧校园3.0升级,实现教学管理全链条数据化。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已形成“西部职教标杆”的品牌效应。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强新兴专业与区域产业链匹配度,二是提升教师数字化转型能力,三是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这些举措将助力学校从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