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医大附属医院针灸学院作为西南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特色发展模式。学院以针灸学为核心学科,构建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针灸推拿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在临床实践方面,学院所属科室年接诊量超30万人次,开展“靳三针疗法”“腕踝针疗法”等特色技术,形成“医教协同”的闭环生态。科研层面,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国际化方面,与20余个国家建立合作,主导制定ISO/TC249国际标准3项,彰显传统医学的现代转化能力。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院以针灸学为主体,构建多层级学科体系,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本科教育。核心专业针灸推拿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方向)获省级重点学科认定。
学科类别 | 学位授权点 | 特色方向 | 建设级别 |
---|---|---|---|
针灸学 | 博士点、硕士点 | 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硕士点 | 针灸治疗脑病研究 | 四川省重点学科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硕士点 | 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技术 | 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
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院实施“名师传承+梯队培养”战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62%,具有博士学位者达78%。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经络腧穴3D解剖实验室等数字化平台。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资源 |
---|---|---|---|
国医大师 | 3 | 3.4% | 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 |
教授/博导 | 21 | 24.1% | 针灸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 |
副教授/硕导 | 39 | 44.8% | 针灸技能实训中心 |
临床实践与医疗服务
学院直属附属医院针灸科年门诊量达28.6万人次,设立专项技术门诊12个。临床带教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参与“真实诊疗+科研跟师”的复合培养模式。
临床指标 | 数据详情 | 特色技术 |
---|---|---|
年门诊量 | 286,000人次(2023年) | 靳三针疗法(专利技术) |
病种覆盖 | 112种(含WHO认证适应症) | 火针疗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教学床位 | 120张(含ICU监护床位) |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 |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近五年累计立项纵向课题1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占比38%。建立“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等4个稳定科研方向,获发明专利授权42项,开发院内制剂9种。
科研类型 | 项目数 | 经费(万元) | 代表性成果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3 | 1,280 | 电针调控阿尔茨海默病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
省部级课题 | 57 | 860 | 基于fMRI的针刺镇痛中枢响应图谱构建 |
校企合作项目 | 18 | 430 | 智能艾灸设备研发(已投产) |
国际化发展路径
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联盟,与意大利罗马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英文课程12门,培养国际学生占比达15%。
合作类型 | 国家/地区 | 合作内容 | 成果形式 |
---|---|---|---|
学术机构 | 韩国首尔大学 | 经络研究联合实验室 | SCI合作论文23篇 |
政府项目 | 马来西亚卫生部 | 中医中心人才培训计划 | 培训230名持证医师 |
国际标准 | ISO/TC249 | 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组 | 发布国际标准3项 |
人才培养特色
实施“经典诵读-跟师临证-科研训炼”三维培养模式,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达67%。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超92%,就业于三甲医院比例达78%。
- 师承教育:实行“1+X”导师制(1位主导师+X位临床/科研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