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绵阳游仙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绵阳市游仙区。学校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依托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主的专业体系。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在区域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校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超6000人,教职工总数达350人。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与长虹集团、九洲光电等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形成“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双轨育人机制。近年来,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覆盖率达70%,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库。
一、学校基础概况
指标项 | 数据内容 |
---|---|
建校时间 | 1983年(前身为游仙区高级职业中学) |
办学性质 | 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 |
主管部门 | 绵阳市教育局 |
校区数量 | 主校区+2个校外实训基地 |
核心专业群 | 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电子商务 |
二、专业建设布局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数字服务”双轮驱动专业体系,开设18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近3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等前沿专业,淘汰传统纺织类专业。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就业方向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 | 长虹电器、九洲集团 | 设备操作员、工艺工程师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 | 京东方科技、华为绵阳基地 | 网络运维、系统集成 |
现代服务 | 会计事务、旅游服务管理 | 富乐山景区、绵阳商业银行 | 财务专员、导游服务 |
三、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双轨培养机制,近五年选派126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专项培训。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典型特征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24 | 8.4% | 含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58 | 20.3% | 来自合作企业技术骨干 |
硕士以上学历 | 97 | 33.9% | 覆盖机械工程、教育技术等学科 |
四、教学设施配置
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建成智能工厂模拟中心、工业互联网实训室等特色场所。实训设备总值达8500万元,生均设备值超1.4万元,处于省内中职学校前列。
设施类型 | 数量 | 技术水平 | 应用场景 |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3个车间 | 配备工业机器人8台 | 数控加工、自动化产线调试 |
信息技术实训室 | 12间 | 云计算平台+网络安全沙箱 | 网络搭建、数据恢复实训 |
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 | 2个综合体 | 智能收银系统+VR导游模拟 | 电商运营、酒店管理实训 |
五、产教融合实践
与23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四共八联”产教融合机制。近五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1260人次,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年均超1500人。
-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与长虹集团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发课程12门
- 技术服务平台:为47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支持,年产值提升超3000万元
- 创新工作室:师生联合企业技术团队攻克生产难题2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
六、人才培养成效
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8.7%,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通过“技能高考”升入高等院校比例达32%,较五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
年度 | 毕业生数 | 升学人数 | 就业起薪 |
---|---|---|---|
2020 | 1520 | 480 | 3800元/月 |
2021 | 1650 | 530 | 4100元/月 |
2022 | 1780 | 620 | 4500元/月 |
七、社会服务贡献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次,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专项培训。承接绵阳市“智能制造工匠培育计划”,累计培养技师型人才450人。
- 社区教育:开设老年智能技术课程,服务周边居民1200余人次
- 扶贫协作:向凉山州职业院校输出教学资源包23个,支援实训设备价值180万元
- 国际交流:接待泰国、老挝职业教育考察团6批次,输出专业教学标准4项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改革深化,学校存在三方面挑战:一是新兴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二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与技术迭代速度不匹配,三是跨区域校企合作机制待完善。建议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系统,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