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巴中第一个师范学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其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建立的“川北师范学堂”巴山分校,后历经多次更名与迁址,最终演变为巴中师范学校。该校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早期师范教育的发源地,不仅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人才,更在近代教育转型中承担了文化传承与社会启蒙的双重使命。其校址变迁与巴中城市发展紧密关联,从清末的文庙旧址到民国时期的城区扩建,再到新中国后的校区定型,始终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载体。
一、历史沿革与校址变迁
巴中师范教育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1906年,川北师范学堂在顺庆府(今南充)设立,并于巴中设立分校,此为巴中师范教育之滥觞。1912年更名为“川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初设于巴州城东文庙(现巴中中学本部),1922年迁至南龛坡新校舍。1935年红军驻军期间,学校曾短暂迁至通江县,后随国民政府迁回。1950年巴中师范学校正式定名,1958年迁入今江北滨河路校区,形成稳定办学格局。
时期 | 校名 | 校址 | 性质 |
---|---|---|---|
1906-1912 | 川北师范学堂巴山分校 | 巴州文庙 | 清末官立师范 |
1912-1950 | 川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 南龛坡 | 民国联立师范 |
1950-1958 | 巴中师范学校 | 巴州城关镇 | 新中国初级师范 |
1958至今 | 四川省巴中师范学校 | 巴州区滨河路 | 中等专业师范 |
二、地理坐标与空间特征
现校区位于巴中市巴州区滨河路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7′,北纬31°45′。校园占地120亩,依山傍水,呈阶梯状布局。主体建筑包括教学楼群、图书馆、艺术楼等,保留有民国时期礼堂一座。校区距离巴河不足200米,海拔45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8℃。周边分布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南龛摩崖造像等文化地标,形成“山水-人文”双重景观轴线。
三、办学背景与社会动因
- 清末教育救国思潮推动: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明确师范教育体系,巴中作为川北要冲,急需培养新式师资。
- 地方士绅倡议:巴州举人李仲瑜、恩贡张云轩等联名呈请设立师范学堂,获四川提学使批准。
- 红色政权需求:1933年苏维埃政府在通江创办“列宁师范学校”,虽存续仅1年,但为后续办学积累经验。
- 建国后教育重建:1950年代川北行署将巴中列为重点师范建设区域,匹配专项经费与师资编制。
四、核心人物与管理架构
时期 | 校长/负责人 | 主要贡献 |
---|---|---|
1906-1912 | 王倬(监督) | 制定“四三”学制,首创实习教学法 |
1935-1936 | 赵明恩(代校长) | 组织战地教学,开设军事救护课程 |
1950-1958 | 张怀安(校长) | 推行“俄语专修班”,引进凯洛夫教育学 |
1978-1990 | 李映辉(书记) | 实施“三级教研网络”,出版《巴山教苑》期刊 |
五、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早期课程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宗旨,开设读经、算学、体操等科目。1922年采用“六三三”学制,增设教育学、心理学。1950年后形成“三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体系,1985年试点“主辅修制”,开设电化教育、计算机基础等前沿课程。特色教材包括《川北方言研究》《巴山民间文学》等乡土课程。
六、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截至202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3.2万余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毕业生1200余人。知名校友包括原川北行署文教处处长王维舟、著名诗人何其芳等。1951-1965年毕业生80%分配至川陕革命老区,形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承担全科教师培训任务,年均培训在职教师超2000人次。
七、建筑遗产与文化符号
建筑名称 | 建造时间 | 功能演变 | 保护现状 |
---|---|---|---|
文庙大成殿 | 清光绪七年(1881) | 初期教室→文物陈列室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民国礼堂 | 1942年 | 集会场所→艺术排练厅 | 市级历史建筑 |
红专楼 | 1965年 | 教师宿舍→校史馆 | 校级文化遗产 |
八、当代转型与发展前景
2015年并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后,原校区保留师范教育功能,设立“初等教育系”和“艺术教育系”。现有在校生规模1200人,开设五年制大专课程。2020年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未来规划打造“红色师范文化研学基地”,开发“川陕教育史”主题课程,力争建设成为秦巴山区教师教育高地。
从文庙殿堂到现代校园,巴中师范学校始终承载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其百余年校址变迁既折射出中国师范教育的百年轨迹,更见证了川陕革命老区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教育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教师教育体系重构的新时代,该校正通过数字化转型与文化传承创新,续写“扎根巴山、育人兴邦”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