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巴中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其专业设置始终围绕“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定位。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传统优势,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文教育等经典师范类专业,同时紧跟职业教育改革趋势,拓展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非师范专业,形成“师范+职教”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截至2023年,共开设18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构建了从教育教学到信息技术、从艺术设计到现代服务的多维度专业体系。
一、专业分类与层次布局
学校专业体系可划分为师范教育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四大板块,其中师范类专业占比60%,非师范类专业侧重培养二、三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能力 | 就业方向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教学设计、班级管理 | 幼儿园、中小学教师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 | 编程开发、影视剪辑 | IT企业、新媒体运营 |
财经商贸类 | 会计事务、电子商务 | 财务核算、网络营销 | 金融机构、电商企业 |
文化艺术类 | 音乐表演、美术设计与制作 | 艺术创作、活动策划 | 文化机构、广告公司 |
二、重点专业建设成效
学校通过“名教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重点打造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三大省级重点专业,形成“理论+实训+考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重点专业 | 实训室数量 | 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 | 对口就业率 |
---|---|---|---|
学前教育 | 8个(含模拟幼儿园) | 92% | 89% |
计算机应用 | 6个(云计算/网络安全) | 85% | 90% |
会计事务 | 4个(智能财税/ERP沙盘) | 88% | 87% |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选修课”三级架构,师范类专业增设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解读等特色课程,非师范类专业引入行业认证标准课程。
- 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等占总课时30%
- 专业核心课:各专业设置12-15门主干课程
- 实践课程:占比不低于50%,含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 选修课程:开设20余门职业素养类课程
四、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5%,聘请行业专家28人参与实践教学。
职称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教师 |
---|---|---|---|
正高级教师 | 15 | 11.9% | 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 |
副高级教师 | 30 | 23.8% | 市级骨干教师12人 |
中级职称 | 55 | 43.7% | 硕士研究生42人 |
初级职称 | 26 | 20.6% | 近三年新入职教师 |
五、实训资源配置现状
建成校内实训基地8个,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与12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点,形成“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链条。
- 教育类实训:智慧教室、录播教研中心、儿童行为观察室
- 信息技术类:云计算机房、网络攻防实验室、数字影像工作室
- 商科类:智能财税实训中心、电子商务直播基地
- 艺术类:数码钢琴教室、动漫设计工坊、陶艺制作室
六、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推行“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覆盖率达100%,年均组织考证2000人次。
证书类型 | 对应专业 | 年通过率 | 颁发机构 |
---|---|---|---|
幼儿照护 | 学前教育 | 92% | 教育部1+X |
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 | 计算机应用 | 88% | 华为技术认证 |
智能财税 | 会计事务 | 85% | 新道科技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 | 电子商务 | 83% | 阿里巴巴认证 |
七、升学与就业质量对比
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65%以上,就业岗位覆盖教育、信息技术、财经等领域,平均起薪达4500元/月。
毕业去向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高职单招录取率 | 68% | 72% | 75% |
直接就业率 | 25% | 22% | 20% |
自主创业率 | 3% | 2.5% | 2% |
升学目标院校 |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成都师范学院 | 西华师范大学 |
八、服务地方发展成效
累计为巴中市输送基础教育师资超80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1.2万人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点专业与本地幼儿园、中小学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达95%。
四川省巴中师范学校通过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师范教育保根基、职业教育促转型”的发展格局。其“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服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为川陕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对接精度,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