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山高级职业学校是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自200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六大专业群。学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800余人,教职工36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与京东方、吉利汽车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达72%,形成了“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办学特色。
一、学校基础概况
乐山高级职业学校坐落于乐山市高新区,毗邻成渝经济圈核心区位,交通网络覆盖高铁、高速及空港。校园规划采用“教学-实训-生活”三位一体布局,建有标准化教学楼4栋、实训中心3.2万平方米,配备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实训设备价值超8000万元。
指标 | 数据 | 对比院校A | 对比院校B |
---|---|---|---|
占地面积 | 320亩 | 280亩 | 350亩 |
实训设备总值 | 8300万元 | 6200万元 | 9500万元 |
校企合作单位数 | 56家 | 42家 | 68家 |
二、专业建设体系
学校形成“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智慧建筑”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为省级重点专业。通过“岗位导向+证书融通”课程改革,将X证书标准融入12门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通比例达100%。
专业类别 | 省级重点专业 | 市级骨干专业 | 新兴专业 |
---|---|---|---|
智能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机电一体化 | 增材制造技术 |
数字商贸类 | 电子商务 | 会计事务 | 直播电商服务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软件与信息服务 | 大数据技术应用 |
三、师资队伍结构
通过“校企双聘+国际认证”机制,构建了多层次教师发展体系。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8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41%。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近五年完成教师企业实践锻炼126人次。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行业认证率 |
---|---|---|---|
正高级职称 | 28 | 7.8% | 100% |
硕士研究生 | 156 | 43.3% | 85% |
双师型教师 | 245 | 68% | 92% |
四、教学实践创新
学校推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首年基础能力培养,次年专项技能提升,顶岗实习阶段实施“双导师制”。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室8个,开发AR/VR实训课程资源包12套,疫情期间保障3000余名学生开展云端实训。
- 构建“岗课赛证”融合体系,近三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牵头开发省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项
- 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
五、产教融合生态
与乐山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入京东方投资建设光电显示实训中心。创新“订单班+学徒制”培养模式,为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企业定向输送技术人才680人。2022年校企联合研发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合作类型 | 代表企业 | 合作成果 |
---|---|---|
产业学院共建 | 京东方科技集团 | 联合培养光电技术人才236人 |
实训基地共建 | 吉利汽车集团 | 建成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 |
订单式培养 | 新希望六和 | 年输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80人 |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技能高考+海外升学+高质量就业”三维发展通道。与泰国清迈大学等机构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年均输送国际留学生15人。2023届毕业生起薪达4800元/月,较全省中职平均水平高18%。
- 升学渠道:对口本科上线率26%,专科达线率92%
- 就业质量: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占比37%
- 创业支持: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2个,获省级奖项9项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2万人次,为乐山市脱贫攻坚提供“技能扶贫”专项培训。承接四川省“1+X”证书试点项目5个,开发老年护理、蜀绣工艺等地方特色培训包。疫情期间向西部地区开放在线课程资源320门。
服务项目 | 年度规模 | 社会效益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2800人次 |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企业新型学徒制 | 1600人次 |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 |
社区教育服务 | 3200人次 |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改革深化,学校存在三方面挑战:一是专业链与区域产业链匹配度需提升,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三是国际化办学层次有待突破。对此,学校启动“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计划,拟投入30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虚拟工厂,与德国TÜV机构共建质量认证中心。
乐山高级职业学校通过二十年积淀,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多元发展”办学特色。未来需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向着“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