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远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四川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县级职业教育机构,自198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形成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的办学特色。学校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四川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6大类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本地产业人才支撑率达75%,成为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典范。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威远县农业技术中学,2005年更名为现名并迁入新校区。历经三期扩建工程,现已形成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职教园区。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创新创业”三级培养体系,与周边120余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4-2004 | 农业技术中学时期 | 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超3000人 |
2005-2015 | 专业转型期 | 新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8个 |
2016至今 | 提质培优阶段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双核驱动”专业群布局,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两大集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配备价值2000万元的实训设备,开发“五轴加工技术”等6门特色课程。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45%,拓展课程含“威远非遗技艺传承”等本土化内容。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室配置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编程与加工、CAD/CAM | 精密测量室、智能生产线 | 长征机床、华润风电 |
信息技术 | 网络搭建、物联网应用 | 云计算实训中心、机器人实验室 | 腾讯云基地、华为ICT学院 |
现代服务 | 电商运营、康养护理 | 直播电商实训基地、康复实训中心 | 京东物流、重医附院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现有教职工2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占比35%,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42%。组建“名师工作室”5个,开展企业实践锻炼年均120人次。聘请行业技术骨干36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教学+实操指导+技术创新”三维育人团队。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持证情况 |
---|---|---|---|
专任教师 | 189 | 87% | 双师型占比68% |
企业兼职教师 | 36 | 17% | 高级技师占比92% |
特聘专家 | 12 | 6% | 行业领军人才 |
四、人才培养成效
近五年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2万余人,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47项。推行“1+X”证书制度,取证率达94%,其中工业机器人操作等紧缺证书通过率超行业平均水平15%。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9%,平均初次就业月薪达4500元。
五、产教融合实践
与地方政府共建“威远县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年培训规模突破5000人次。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联盟,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如为长城汽车定制培养焊接技术人才236人。建成“厂中校”3个,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空间一体化。
六、创新创业教育
投资800万元建设双创孵化基地,设立创业基金池500万元。开发《创新思维》《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必修课程,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5项。孵化“无人机植保服务”“智能家居改造”等学生创业项目27个,带动就业180余人。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项目32期,覆盖1.2万人次。承接县域内8所初中职业体验课程,开发“VR工业认知”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包。疫情期间免费开放在线课程46门,服务川南地区职业院校师生超万人。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专业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待提升、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等挑战。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基地,深化与重庆高校的“3+2”中高职衔接培养。推动数字化校园升级,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库,力争进入全国中职学校百强行列。
威远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鲜明的“扎根县域、服务产业”办学特色。其“专业集群化、培养精准化、服务立体化”的发展路径,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更通过持续的创新改革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正朝着建设全国知名现代化职业学校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