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邡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什邡职高”)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始建于1984年,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以中职教育为主体,融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升学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格局。学校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核心理念,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12个专业大类,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与京东、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突破65%,成为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什邡职高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教职工246人。学校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的双轨发展路径。通过“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等模式,与本地产业园区建立深度联动,近三年为什邡经济开发区输送技术人才超1500人,支撑地方GDP增长贡献率达7.2%。
指标 | 什邡职高 | 四川同类职高均值 |
---|---|---|
在校生规模 | 3200人 | 2850人 |
对口就业率 | 98.3% | 92.1% |
本科升学率 | 18.7% | 12.4%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主体专业+新兴专业”集群,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三大专业群。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块,开发《精密加工技术》《智能生产线维护》等12门校本教材;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共建“直播电商实训室”,课程涵盖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填补区域产业人才缺口。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平均月薪(实习) |
---|---|---|---|
智能制造 | CAD/CAM建模、工业机器人编程 | 比亚迪、格力电器 | 4500元 |
数字经济 | 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 | 京东、字节跳动 | 4800元 |
现代服务 | 酒店管理实务、航空服务礼仪 | 碧桂园、春秋航空 | 4200元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技能比武等方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6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其中12人获省级技能大师称号。校内建有数控加工、电子技术等18个实训车间,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与京东合作的“智慧物流实训中心”配备AGV机器人、自动分拣线等智能化设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42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订单班”“冠名班”等培养模式。例如,与比亚迪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技师班”,企业提供奖学金并优先录用学员;与本地服装企业共建“服装设计工作室”,学生作品直接进入市场销售。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岗位标准14项,共同编写教材5部,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培养成果 |
---|---|---|
订单培养 | 京东、富士康 | 年输送实习生600+人 |
产学研联合体 | 四川航天拓鑫集团 | 完成技术攻关项目8项 |
顶岗实习 | 海底捞、一汽大众 | 实习转正率92% |
五、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工程职技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签订升学协议,2023年本科上线人数同比增长23%。就业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胜任力培训”课程,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月薪达4600元,从事技术岗位比例达85%。典型校友包括省级技术能手王某某(2018届数控专业)、电商创业明星李某某(2020届电商专业)。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20余个项目。作为“天府工匠”培训基地,承接德阳市技能提升行动,为脱贫户子女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疫情期间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包,覆盖12个专业大类,惠及川内7所职业院校。2023年承办四川省中职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2项。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创新
学校投入800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部署5G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什邡职高在线学习平台”,积累微课视频1200余个,实现教学资源跨校区共享。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如汽修专业采用AR技术拆解发动机结构,电商专业通过直播模拟软件训练带货技巧,学生参与度提升40%。
八、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升级、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压力等问题。对此,学校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与华为、商汤科技等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方向课程。预计至2025年,实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全覆盖,打造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什邡职高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数字赋能,已形成“立足什邡、服务成渝、辐射全国”的办学格局。其“校企合作精准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技能培养标准化”的实践路径,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突破师资瓶颈、拓宽国际交流渠道,以应对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