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运输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四川省交通学校,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隶属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紧密围绕“交通强国”战略,构建了覆盖公路运输、城市轨道、汽车工程、物流管理等领域的特色专业群。现有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教职工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40%,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学院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核心,与蜀道集团、中国中铁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校中企、企中校”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为西南地区交通运输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58年建校初期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主;2001年升格高职后确立“服务西部交通”方向;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后聚焦智慧交通技术革新。现形成“立足四川、辐射西部、服务交通”的办学格局,重点建设道桥工程、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控制等专业群,与区域支柱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58-2000 | 省部级重点中专建设 | 获评全国交通系统规范化学校 |
2001-2018 | 高职院校基础建设 | 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 |
2019至今 | 双高计划实施 | 立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3个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设置6院4系,开设专业覆盖交通运输全链条。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骨干专业,形成“陆运+轨运+智造”三维专业矩阵。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引入1+X证书标准,开发《智能检测与装配》《新能源车辆维护》等特色课程32门。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道路工程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蜀道集团、华川公路 | 92% |
城市轨道 | 轨道交通供电技术 | 成都地铁、中铁二局 | 88% |
智能网联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比亚迪、蔚来汽车 | 85%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海外研修、企业挂职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35%。近三年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47项,其中《基于BIM的山区公路设计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年均增长23%。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教授/副教授 | 186 | 26% | 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8人 |
双师型教师 | 342 | 48% | 企业认证培训师126人 |
博士/硕士 | 415 | 59% | 发表SCI论文17篇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院建成“一园三中心”实训体系,包括总投资2.3亿元的现代交通实训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桥梁检测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模拟系统等先进设备,实训工位达1.2万个。与京东物流共建智慧仓储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场景与企业生产环境同步更新。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创新“四共八互”产教融合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5个,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近三年为企业定制培训1.2万人次,技术咨询服务覆盖全省87%的市州交通局。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职教联盟,开发X证书标准6项,其中《智能道路检测》纳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主要进入蜀道投资、成都轨道集团等大型企业。2022届毕业生平均起薪4860元,较全省高职均值高15%。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近五年孵化交通类创业项目47个,获省级以上双创奖项19项。建立校友终身学习平台,年培训量超5000人次。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共建“中德交通机电学院”,引进IHK认证标准。开发《国际工程管理实务》等双语课程,选派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研修。承接“一带一路”交通援外培训项目,为老挝、柬埔寨等国培训技术人员230余名。
八、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
提炼“路石精神”文化内核,打造“匠星闪耀”思政品牌。组建“川交院应急救援队”,年均参与抗震救灾10余次。开展“技能扶贫”项目,为凉山州培养交通技术人才320名。校园文化活动融入交通元素,连续举办七届“嘉陵江国际龙舟赛”。
四川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类高职教育的标杆院校。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布局、“校企双元育人”的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行业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标准输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突破,以更好适应智慧交通时代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