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达县职业中学(四川达川职中)

四川省达县职业中学(四川达川职中)

四川省达县职业中学(以下简称“达县职中”)是川东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多次扩建与改革,现已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专业体系,在校生规模超4000人。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了覆盖升学与就业的双轨培养路径。近年来,学校依托达州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特色专业,同时与本地工业园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持续提升。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省级标准化实训基地3个,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但师资结构老龄化、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仍制约着发展。总体来看,达县职中在服务区域经济、推动职普融通方面成效显著,但在专业竞争力、产教协同创新等领域仍需突破。

四	川省达县职业中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达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整体迁入现址并更名为现名。办学定位经历了从单一农技培训向综合性职业教育的转变,现以“立足达州、辐射川东北,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重心
1985-2000年农业技术推广为主服务县域农业经济
2001-2010年省级重点职中申办成功专业多元化探索
2011年至今国家示范校建设产教融合深化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8个专业,形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数字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数控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拓展模块”架构,引入1+X证书制度。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校企合作企业证书获取率
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园林技术达州农业产业园82%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瓮福集团达州分公司76%
数字服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京东云川东运营中心68%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3%。近年通过“高校定向培养”“企业技师引进”计划优化队伍结构,但仍存在专业带头人断层问题。

指标类型数值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师生比1:181:22(优于均值)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24%18%(高于均值)
企业兼职教师比例17%12%(高于均值)

四、人才培养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保障”的培养体系,近三年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在12%,对口就业率达89%。2022年数据显示,本地工业园区吸纳毕业生占比达61%,主要流向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业。

  • 升学方向:通过职教高考进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本科院校
  • 就业方向:达州高新区、秦巴高科产业园定向培养技术工人
  • 创业支持:设立“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基金”,年均扶持学生项目20余个

五、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

学校建有总面积1.2万㎡的实训中心,设备总值3800万元。与达州钢铁、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学。

实训类型设备数量合作企业投入(万元)
现代农业实训果蔬加工线2条达州农科院300万
智能制造实训数控机床45台瓮福集团520万
信息技术实训云计算节点12套华为技术180万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为万源市、宣汉县等偏远地区提供定制扶贫培训。牵头组建达州职业教育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库,辐射川东北10余所中职学校。

  • 技术扶贫:累计培训“两后生”1300余人,助力脱贫家庭增收
  • 社区教育:开设老年智能技术课程,年服务周边居民3000人次
  • 标准输出:参与制定《川东北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范》

七、现存挑战与发展瓶颈

①高端产业匹配度不足: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建设滞后;②师资结构性矛盾: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教师缺口达30%;③经费压力显著: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年均超800万元。

八、未来发展规划

学校拟实施“三大提升计划”:专业群与达州“锂钾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对接;建设省级工匠创新工作室;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预计到2025年,实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全覆盖,社会培训规模突破8000人次/年。

达县职中在四十年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职教特色,其“扎根乡村、服务产业”的办学路径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然而,在产业升级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布局、破解师资与资金双重约束,将成为决定学校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方能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持续领跑川东北地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