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县建筑中专作为西南地区建筑类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8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建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泸州市建筑业发展优势,构建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形成鲜明的建筑专业特色。现有在校生规模超3000人,开设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等8个核心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30余家建筑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为区域建筑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骨干。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4年创建的泸县建筑职业高中,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泸州市唯一建筑类公办中职,承担着川南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培养重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初创期(1984-2000) | 设立建筑施工、预算管理等基础专业 | 获省级重点职高认定 |
提升期(2001-2010) | 扩建实训基地,引入"双师型"教师 | 建成国家级建筑实训中心 |
跨越期(2011至今) |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增设装配式建筑专业 | 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校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建筑工程技术为核心,辐射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安装等专业的集群化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实行"1+X"证书制度,将BIM建模、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融入教学。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建筑工程技术 | 建筑力学、施工技术、BIM应用 | 二级建造师(理论)、CAD绘图员 |
工程造价 | 工程计量、清单计价、广联达实训 | 造价员、资料员 |
建筑装饰 | 3DMAX、装饰材料与施工 | 室内设计师、幕墙工程师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互聘"机制打造双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具有注册建筑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教师达28人。实施"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近五年完成企业实践锻炼200余人次。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经历 |
---|---|---|---|
校内专任教师 | 126 | 88% | 年均45天 |
企业兼职教师 | 42 | 12% | 全程参与教学 |
高级职称教师 | 44 | 35% | 主持实训项目 |
四、教学设施配置
学校建有2.3万平方米实训中心,配备全站仪、无人机测绘系统等先进设备。虚拟仿真实训室可模拟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BIM协同创新中心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教学。
- 实训工位总数:3200个
- 设备总值:8600万元
- 重点实训室: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智能建造实验室
- 校企合作共建:中建三局VR安全体验馆、广联达数字造价中心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四阶递进"培养路径:1学期认知实习→2学期跟岗实训→3学期轮岗实操→4学期顶岗就业。与中铁城建等企业共建"订单班",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
合作形式 | 参与企业 | 培养规模 | 就业去向 |
---|---|---|---|
现代学徒制 | 四川华西集团 | 年均120人 | 海外工程项目 |
订单培养 | 中建西部建设 | 年均80人 | 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 |
产学研联盟 | 重庆大学建筑研究院 | - | 技术研发支持 |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创业有扶"的多元发展通道。近三年专升本录取率达26%,对口单招院校包括重庆大学、西南交大等。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支持毕业生创办装饰公司、建材检测机构。
- 升学方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
- 就业领域:房屋建筑、市政工程、装饰装修
- 典型岗位:施工员、质检员、BIM工程师
- 创业扶持:免费提供办公场地1年,对接行业资源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建筑工人继续教育5000人次,承接泸州市住建局质量安全培训项目。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等线上课程,学习平台注册学员突破2万人。
服务项目 | 年培训量 | 合作单位 |
---|---|---|
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 | 800人 | 四川省建设厅 |
特种作业人员考证 | 1500人 | 应急管理局 |
农村建筑工匠培训 | 2000人 | 农业农村局 |
八、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三全育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毕业生核心技能达标率92%,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五年超过95%。
- 质量监控节点:招生入口关、教学过程关、毕业出口关
- 技能抽查制度:随机抽取20%毕业生进行实操考核
- 持续改进机制:每年发布质量年报,调整专业设置
- 奖惩措施:将教学质量与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经过四十年发展,泸县建筑中专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建筑类专业教育品牌。其"校企共生、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学校正着力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探索"AI+建筑教育"新路径。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层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向着建设全国一流建筑类中职学校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