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学校(四川苍溪职校)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学校(四川苍溪职校)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学校是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其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转型紧密相连。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12个特色专业群。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年均输送技术人才超1500人,本地就业率达68%,有效支撑了县域“5+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智慧校园系统,实训设备总值突破3000万元,其中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占地200亩,配备智能温室及无人机植保设备。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2%,近五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47项。学校更创新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累计培训返乡人员3200人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	川省苍溪县职业学校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苍溪职校始建于1958年,2008年迁入现址,占地总面积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校园规划形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位一体布局,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及可容纳3000人的学术报告厅。

指标数值
在校生规模4321人(2023年)
教职工总数246人(含外聘专家32人)
实训室数量86间(含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
图书总量18.4万册(含电子图书6.2万种)
信息化设备计算机1200台,多媒体教室覆盖率100%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三维专业架构,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电子商务三大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包”模式,开发校本教材28部,其中《川北特色农产品电商运营》入选国家规划教材。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化农机操作、农产品质量检测农艺工(中级)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应用CAD/CAM、工业机器人编程数控车工(高级)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防护、云计算基础网络管理员(华为认证)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名师引领工程”,组建由特级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年均选派40名教师赴京东西南基地、吉利四川工厂等企业顶岗实训。近三年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篇。

师资结构比例
硕士以上学历38%
高级职称41%
双师型教师72%
企业兼职教师16%
省级名师5人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融入教学过程。与京东、中兴通讯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车间”空间转换。开发“季节分段式”教学模式,农学专业冬季在校理论学习,春秋季田间实践教学。

  • 现代学徒制覆盖专业: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烹饪工艺
  • 订单培养企业:海尔集团(西南基地)、浙江今飞控股
  • 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4.7%

五、教学成果转化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36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学校自主研发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在广元市现代农业园区广泛应用,年节水效益超200万元。

年度技能大赛获奖创新创业项目技术成果转化数
202028项7个3项
202134项9个5项
202242项12个8项
202352项15个10项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其中“苍溪红梨栽培技术”“川明参加工技艺”等本土化培训项目占比45%。与县扶贫办共建“雨露计划”培训中心,累计帮扶建档立卡户子女1327人。

培训类型年培训量就业去向
新型职业农民2300人本地农业企业78%
企业在岗培训1800人制造业岗位65%
退役士兵技能培训800人安保服务业42%
农村转移劳动力3100人长三角地区54%

七、产教融合实践

与广元市经济开发区共建“西部童装智造学院”,引入服装企业生产线3条,实现“课堂-工位”一体化教学。联合蜀道集团打造“智慧交通产业学院”,开发轨道交通信号维护等新兴专业。

  •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农业园(年产值300万)、电商直播中心(年销售额800万)
  • 校外实训基地:白龙湖旅游度假区、广元康盛铜业
  • 近两年新增合作企业:阿里云(大数据方向)、大北农集团(智慧农业)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职教高考改革,学校存在专业动态调整滞后、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等问题。需强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职教联盟的联动,探索“跨区域专业群共建”新模式。建议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建立企业捐赠免税激励机制。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学校通过二十年深耕,已形成“扎根乡土、服务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实践为县域职教改革提供了可复制样本,但在数字化转型和跨区域协同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在保持现有优势基础上,加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布局,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