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珙县芙蓉矿务局技工学校是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区域服务定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发展历程与煤炭行业变革紧密相连。作为西南地区早期依托国有矿务局建立的技工教育机构,该校以培养矿山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使命,逐步形成涵盖采矿、机电、安全等专业的教学体系。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学校正面临传统能源行业人才需求变化与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双重挑战,需在保持矿业特色的同时拓展新兴专业领域,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芙蓉矿务局职工培训中心,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技工学校。办学定位经历了从单一矿工培训到多元化技术人才培养的转变,现以“立足矿业、服务川南、辐射西南”为宗旨,形成中职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双轨体系。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78-2000 | 矿务局内部技能培训 | 年培训量不足500人 |
2001-2010 | 申办技工学校资质 | 开设3个矿业相关专业 |
2011-至今 | 省级重点技校评估 | 在校生突破1200人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采矿技术、矿山机电、通风与安全等8个核心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认证”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近年来新增新能源装备运维、智能矿山技术等专业方向,形成传统与新兴专业协同发展格局。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采矿技术 | 井巷施工、采矿机械 | 爆破员资格证 |
矿山机电 | 液压传动、矿山供电 | 电工特种作业证 |
智能矿山 | 物联网应用、自动化控制 | 工业机器人操作证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双师型”教师达65%。通过校企互聘机制引入企业技师24人,形成“理论教学+实操指导”双导师制。建有省级矿业实训基地,配备矿山仿真系统、智能采掘设备等教学设施,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82%。主要就业方向为川南地区矿山企业、装备制造公司及能源服务单位。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与川煤集团等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毕业生平均起薪达4500元/月。
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就业率 | 97.8% | 98.5% | 99.2% |
对口就业率 | 79.5% | 81.2% | 83.0% |
企业满意度 | 88.4% | 90.1% | 91.5% |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构建“厂中校+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与12家能源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能化矿山实训中心,开发《煤矿安全规程》等6部企业定制教材。推行“1.5+1.5”工学交替培养,实现学习场景与生产环境无缝对接。
六、学生发展与技能竞赛
建立“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能力”三级培养体系,近五年获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47项。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培养省级技术能手8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申报专利3项,孵化矿山技术服务项目2个。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年均开展煤矿安全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项目,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服务32项,参与珙县页岩气开发配套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乡村振兴中承担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建档立卡户127人。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面对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存在专业数字化改造滞后、新能源领域师资短缺等问题。规划实施“智慧矿山专业群”建设,拟投入800万元升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探索“矿业+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与省属高校共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
珙县芙蓉矿务局技工学校在六十余载办学历程中,始终坚守服务能源行业的初心,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矿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在区域职业教育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面向“双碳”目标下的行业变革,需加速专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拓展绿色能源技术领域,同时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形成“老树发新芽”的创新发展格局。未来应加强与本科院校的协同育人,构建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