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内江校区是四川省内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区域产业优势,聚焦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特色领域。校区位于成渝经济区核心节点城市内江,占地面积约800亩,现有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开设35个高职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与内江高新区、威远钢铁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课堂-车间-园区”三级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达42%,双师型教师比例超65%,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产业留人率达78%。校区以“服务区域经济、深化职教改革”为核心定位,构建了“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格局,但在高端设备投入、国际化合作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内江校区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内江农业机械学校,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资源整合。校区锚定“川南智能制造人才高地”目标,重点布局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农业三大专业集群,形成“双核驱动”(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发展模式。
关键指标 | 内江校区 | 主校区 | 行业均值 |
---|---|---|---|
建校时间 | 1958年 | 1956年 | - |
占地面积 | 800亩 | 1200亩 | 650亩 |
校企合作企业数 | 86家 | 120家 | 58家 |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校区构建“3+X”专业体系,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态农业三大标杆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与长江汽车共建“厂中校”,电子商务专业联合拼多多打造直播电商人才孵化中心。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实训室数量 | 行业认证覆盖率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22个 | 92% |
数字经济 | 大数据、云计算 | 15个 | 85% |
现代农业 | 智慧农业、食品检测 | 18个 | 78%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实施“双百工程”引育计划,引进企业技术骨干32人,培育省级教学名师4人。建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2门,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8套,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培养。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体系
投入1.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包含工业4.0示范线、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与腾讯云共建混合云实训平台,算力达200TFLOPS,满足人工智能教学需求。
设施类型 | 数量 | 技术水平 | 共享程度 |
---|---|---|---|
智能制造产线 | 6条 | 工业4.0标准 | 跨专业共享 |
云计算平台 | 2套 | 企业级架构 | 校企共用 |
现代农业大棚 | 4栋 | 物联网控制 | 社区开放 |
五、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招生人数年均增长8.3%,2023届毕业生进入比亚迪、京东方等企业比例达37%。建立“就业-创业-升学”三维发展通道,专升本率提升至19%。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3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1200万元。为内江经开区提供技术诊断服务200余次,助力30家中小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
七、校园文化与国际交流
推行“工匠文化+非遗传承”育人模式,设立夏布织造、资中蜜饯等非遗工坊。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双元制”试点,年均交换生规模达50人。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高端设备更新滞后(关键设备更新率仅58%)、国际化师资短缺(海外经历教师占比12%)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进“三化”战略:专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提升至85%、产教融合型企业新增30家、国际认证课程比例突破20%。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内江校区通过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形成“区域性职教创新综合体”的发展态势。其“产业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西部职业院校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本,但在数字化转型速度、国际合作深度等方面仍需加速突破。随着新基建项目的落地实施,校区有望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川南地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核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