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作为西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1967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构建了“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特色办学模式。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拥有“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等称号,形成以数控加工、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专业集群。通过“校中厂+订单班”的深度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5%,在区域产业升级中发挥着“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作用。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定位
学校占地面积210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等6大专业系部,开设28个预备技师和高级工专业。作为四川省首批“工匠培养试验学校”,其“双元制”教学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与德国BBW教育集团共建的“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已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超400人。
指标 | 2020年 | 2023年 |
---|---|---|
在校人数 | 5200 | 6800 |
高级工占比 | 78% | 89% |
企业定制班数量 | 12 | 25 |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建设
学校构建“金字塔型”专业结构,基础层保留钳工、焊工等传统优势专业,中层发展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骨干专业,顶层布局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兴专业。其中,数控加工专业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课程体系融入“1+X”证书标准,开发《精密测量与质量控制》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智能制造 | 数字孪生技术、智能产线运维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中级) |
新能源汽车 | 动力电池装配、车载系统编程 | 新能源汽车维修(高级) |
模具设计 | 多轴数控加工、逆向工程技术 | CAD机械设计(二级)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创新
现有专任教师24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18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5人。实施“校企双聘”制度,聘请西门子、一汽丰田等企业工程师78人担任实践导师。创新“四阶段递进式”培养模式:第1年虚拟仿真训练→第2年校内实训→第3年企业跟岗→第4年顶岗实习,实现技能等级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教师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理论教师 | 112 | 45.5% |
实训指导教师 | 89 | 36.2% |
企业兼职教师 | 45 | 18.3% |
四、实训资源配置
投入1.2亿元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包含DMG五轴联动加工中心、ABB机器人工作站等先进设备。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共建“航空精密零件加工实训室”,设备资产值达3800万元。推行“7S”现场管理标准,实训耗材年消耗量达200万元,确保学生人均实操时长超1200小时/学年。
五、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
2023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比例达23%,本地轨道交通、核电装备等七大产业集群吸纳67%毕业生。建立“技能等级+岗位晋升”跟踪机制,数据显示:工作3年内获得技师证书比例达81%,担任班组长及以上职务者占49%。典型就业单位包括东方电气、京东方、沃尔沃成都基地等。
六、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形成“一三五”产教融合体系:1个产业学院(与四川九洲电器共建)、3类合作形式(设备共享型、订单培养型、技术研发型)、5维对接机制(标准、课程、师资、评价、文化)。其中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共建的“西南智能装备服务中心”,年承接企业技改项目30余项,创造实训岗位800个。
七、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设立“技能雏鹰计划”奖学金,最高额度达2万元/年。建立“三维成长档案”(技能水平、创新能力、职业素养),配套开设MBTI职业规划课程。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47项,其中数控铣项目选手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实现四川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1.5万人次,为中航工业成飞、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提供定制化培训。牵头组建“成都智能制造职教联盟”,吸纳62家企业和11所院校。开发的《智能产线运维》培训包被纳入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录,疫情期间免费开放42门在线课程,服务学员超8000人次。
通过持续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成都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攻关于一体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其“车间即课堂、师傅即导师”的育人理念,以及“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新时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