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航职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A类建设院校,是我国航空类高职教育的标杆。学院依托行业背景,聚焦航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链,构建了“校企共生、双向赋能”的产教融合生态。其“航空装备制造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形成覆盖飞行器制造、航空维修、无人机应用等核心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7项,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超90%,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坚实支撑。以下从八个维度解析成航职院“双高”建设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一、专业群布局与产业链适配性
成航职院以“航空装备制造专业群”为核心,辐射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形成“1+N”专业集群。表1显示,其专业设置与区域航空产业需求高度匹配,覆盖飞机零部件加工、航空复合材料、智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岗位。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新增航空发动机维修、航空航天材料成型等5个专业,淘汰3个低关联度专业,确保专业群与产业链技术迭代同步。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对应产业链环节 | 合作企业 |
---|---|---|---|
航空装备制造专业群 | 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 飞机结构件加工、装配、调试 | 中航工业成飞、中国商飞 |
航空电子信息专业群 | 航空电子电气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 航电系统开发、无人机运维 | 海康威视、京东科技 |
航空航天材料专业群 |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金属材料检测 | 航空材料研发、质量检测 | 中航高科、南山铝业 |
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学院构建“三级递进式”产教融合载体:校内建有航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无人机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成都空港新城共建“航空产教联合体”,引入企业设备价值超2亿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成立“航空装备产业学院”,开发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的课程体系。表2对比显示,其产教融合深度领先同类院校,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5%,高于全国高职均值40%。
指标 | 成航职院 | 全国“双高”院校平均 | 普通高职院校 |
---|---|---|---|
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 | 75% | 40% | 15% |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数量 | 12个 | 6个 | 2个 |
订单班覆盖率 | 82% | 55% | 30% |
三、师资队伍结构化优势
学院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企业工程师入校+教师企业实践”双向流动机制,打造复合型师资。表3数据显示,其高级职称教师中具备企业技术骨干经历者占68%,远超一般高职水平。同时,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团队”协同模式,近五年攻克航空精密加工、复合材料成型等技术难题23项,转化专利17项。
类别 | 成航职院 | 全国“双高”院校平均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92% | 81% |
高级职称教师企业经历比例 | 68% | 42% |
企业兼职教师承担课时占比 | 35% | 18% |
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学院围绕航空产业链技术痛点,搭建“四维一体”创新网络:联合企业成立“航空精密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年承接横向课题超50项;依托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展军用标准工艺研发;创建“飞行器维修技术服务中心”,为西南地区通航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近三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其中“航空零部件智能检测系统”使合作企业检测效率提升40%。
五、国际化培养体系特色
学院探索“标准输出+文化浸润”国际化路径:开发《飞机装配工艺》等6门课程通过ISO认证,被坦桑尼亚、柬埔寨等国采用;与德国萨伐利亚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航空机电学院”,实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20人,规模居西部高职前列。其“航空维修士官培养项目”为空军定向输送技术骨干200余名,获军队教学成果奖。
六、数字化转型实践
学院构建“云-边-端”智慧教育架构:部署5G+工业互联网实训系统,实现设备联网率98%;开发虚拟仿真课程42门,其中“飞机铆接虚拟实训”入选国家规划教材;搭建“航空装备数字孪生平台”,支持远程故障诊断教学。疫情期间,依托智慧课堂完成理论教学100%线上覆盖,实践教学通过VR/AR完成85%核心技能点训练。
七、社会服务能级突破
学院年均开展航空产业技术培训超2万人次,覆盖中航工业供应链企业员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其“飞机钣金成型专项培训”助力某主机厂良品率提升15%;与地方政府共建“通航小镇”,孵化无人机创业项目37个;牵头制定《航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川内12所高职院校资源共享。近三年横向技术服务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3%,居全省高职前三。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学院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航空前沿技术迭代快,现有师资在智能飞行器、增材制造等领域技术储备不足;二是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中小企业参与动力较弱;三是国际化标准输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此,学院计划实施“三大攻坚”:联合商飞研究院共建“大飞机学院”强化高端人才储备;推行“产业链党建联盟”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度;申报“航空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研制基地”扩大全球影响力。
成航职院通过系统化设计、精准化施策,在产教融合深度、技术技能积累、国际化标准输出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其经验表明,行业型高职院校需紧扣产业链技术变革节奏,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生态,方能在“双高”建设中实现从技能培养到技术革新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