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师范学校内江作为区域性基础教育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深刻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的实践路径。该校依托川南地区深厚的教育底蕴,通过“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创新模式,构建了覆盖教师教育全链条的育人体系。近年来,学校在师范生技能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定向输送、教育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尤其在川渝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供给中占比超过15%,成为西南地区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支点。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历经三次重大转型: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2020年启动“新师范”建设专项改革。当前定位为“西部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孵化中心”,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需求,形成“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架构。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战略升级方向 |
---|---|---|
1958-1999 | 专科阶段累计培养2.3万名教师 | 基础文理学科体系建设 |
2000-2010 | 新增12个非师范专业 | 综合性大学转型探索 |
2011-2023 | 获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 |
二、学科专业布局特征
现有54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占比63%,形成“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态势。教育学、文学、理学构成核心学科矩阵,特别在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实施“AI+教育”改造计划,开发智能教育装备研发等新兴课程模块。
学科类别 | 专业数量 | 认证情况 | 就业对口率 |
---|---|---|---|
师范类 | 34 | 18个通过三级认证 | 92.7% |
工学类 | 12 | 5个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 | 81.4% |
管理艺术类 | td>8 | 3个省级特色专业 | 76.5% |
三、师资队伍结构性优化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构建“教授+行业导师”协同机制。截至2023年,具有中小学任教经历的教师达178人,占比38.6%;聘请一线特级教师56人担任实践导师。建立教师发展“四维评价”体系,将基础教育服务纳入职称评审指标。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基础教育专家 | 215 | 47.8% | 开发校本教材47部 |
企业技术导师 | 98 | 21.3% | 共建产教融合基地9个 |
海外归国人员 | 37 | 8.2% | 引进STEM课程体系 |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3+1+2”分段式培养:3年校内学习、1年基层支教、2年在职提升。建立“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阶递进体系,与川渝两地327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开发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2个,实现微格教学全覆盖。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效能
近五年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3项,横向课题经费年均增长18%。建成“川南基础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开发教师能力测评系统被省内16个市州采用。年均开展国培计划、校长研修等项目,培训基础教育人员超万人次。
六、数字化教育转型实践
构建“智慧师范”数字平台,集成教学资源库(含微课2.3万节)、虚拟教研社区、AI评课系统三大模块。开发教师数字画像系统,实现教学行为数据分析覆盖率达95%。疫情期间支撑西部12万教师在线研修,平台访问量突破800万人次。
七、校地协同发展机制
与内江市政府共建“教育人才改革试验区”,实施“一校带多校”帮扶计划,派出管理团队托管6所乡村中学。联合龙头企业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发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近三年技术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师范生县域就业稳定性不足(3年流失率达28%)、教育技术迭代与师资更新速度不匹配、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待提升。拟通过建立“师范生职业发展追踪数据库”、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深化与重点中学联合教研等举措实现突破。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新师范学校内江正通过“精准化培养+智能化赋能”双轮驱动,持续完善教师教育生态系统。其探索的“需求导向-能力本位-终身发展”培养范式,为新时代师范院校转型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样本。未来需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区域基础教育人才供给的核心枢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