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川航职院西昌)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川航职院西昌)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四川省内兼具航天特色与区域优势的职业院校。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高职院校,其西昌校区依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学院与西昌学院(本科)在资源共享、师资共建等方面存在协同,但两者在办学定位、学科层次上差异显著。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学科建设、师资结构等八个维度展开分析,通过数据对比揭示其办学特点与区域竞争力。

四	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对比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前身为1965年创建的军工技工学校,2004年划转地方后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与西昌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享部分实训资源。西昌学院则始建于1939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农业、理工为主。两者均服务于西南地区产业发展,但前者聚焦高端制造与航天技术应用,后者侧重综合文理与区域经济需求。

对比维度 四川航天职院西昌学院 西昌学院
建校时间 1965年(前身) 1939年(前身)
办学层次 高职专科 本科
核心产业对接 航天装备、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旅游管理

二、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分析

学院开设飞行器数字化制造、电子测量技术等15个专科专业,其中70%与航天产业链直接关联。课程设置强调“工学交替”,引入航天企业真实项目教学。相较之下,西昌学院本科专业覆盖农学、文学等8大学科门类,但工科占比仅35%,且无航天类特色专业。

指标 四川航天职院西昌学院 西昌学院
专业总数 15个(专科) 54个(本科)
工科专业占比 73% 35%
省级重点专业 3个(含飞行器制造) 5个(含园艺技术)

三、师资结构与科研能力对比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0人,其中具有航天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45%,高级职称比例达38%。科研方向集中于航天精密加工、卫星通信等领域,近五年获省部级课题12项。西昌学院师资规模更大(650人),但工科教师占比仅28%,研究方向以生态农业、民族文化旅游为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核心指标 四川航天职院西昌学院 西昌学院
专任教师数量 180人 650人
双师型教师占比 45% 12%
年科研经费(万元) 850 3200

四、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模式

学院建有航天精密加工、卫星通信等6个校内实训中心,设备总值1.2亿元,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都航天模塑等企业共建12个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订单班+学徒制”培养模式,年输送航天类技术人才超300人。西昌学院则依托凉山州农业资源,建有苦荞研发中心、彝族文化数字实验室等特色平台,但工科实训设备投入仅为前者的60%。

五、学生就业与升学路径差异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85%进入航天系统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卫通、四川九洲),平均起薪5800元/月。专升本比例约12%,主要对接省内理工类本科院校。西昌学院本科毕业生进入国企比例为41%,升学率达25%,但就业行业分散于教育、政府等领域,平均起薪4800元/月。

六、区域经济服务能力评估

学院通过“航天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凉山州培养技术工人2000余人,参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配套设备维护项目15项。西昌学院则主导编制《凉山州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推广高山蔬菜种植技术覆盖6万亩农田。两者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中形成“硬科技+软生态”的互补格局。

七、国际化发展水平比较

学院与德国勃兰登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展“智能制造”师资培训项目,年派遣学生赴东盟国家研修人数不足20人。西昌学院通过“一带一路”热带农业联盟,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热带作物联合实验室,年国际学生规模超100人。两者国际化路径差异反映专科与本科院校的不同战略重心。

八、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特色

学院以“航天精神育人”为核心,开展“卫星模拟装配大赛”“航天工匠讲堂”等品牌活动,学生社团中机器人战队、北斗导航兴趣组活跃度居前。西昌学院则依托少数民族聚居区特点,举办彝族火把节文化周、大熊猫保护志愿行动,文体活动更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凭借鲜明的航天产业烙印,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但其本科教育资源缺失限制了学历提升通道。相比之下,西昌学院凭借综合学科布局和区域影响力,在服务地方经济多元化需求方面更具优势。两者在川西南职业教育体系中构成“专精特新”与“综合普惠”的双核格局,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路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